? 指南作者:張九七
最近,鮮少露面的王朔破天荒地接受了采訪。
起因是為新書上市做專題訪談,他和編輯部的青年朋友們聊了聊。
關于《起初》,關于文學,關于衰老,關于日常起居,關于生離死別,關于貓。
鏡頭下,六十七歲的他頭發花白,面容消瘦,說話松弛又帶著幾分疲憊。
很難想象,那個曾經睥睨一切、大膽寫下“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文壇“痞子”,如今已衰老成這般模樣。
那個寫下《動物兇猛》《過把癮就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以及一票電影劇本,撩動無數讀者荷爾蒙的京圈才子,王牌編劇。如今卻獨守庭院,諱談舊作。
一句“我年輕時寫的愛情太惡心了,都不對”。輕飄飄給自己的過往歷史翻了篇。
王朔近期的采訪視頻《起初有個編輯部》
王朔上一次公開露面被輿論關注,還是十八年前替王子文打官司和怒懟失實報道自己的記者。
他離開舞臺太久,才氣隨著時間一同衰老,以致于70、80、90后對他的記憶日漸模糊,新生代讀者只知郭敬明韓寒巫哲木蘇里,誰還認識王朔。
兩年前,《起初·紀年》首發面世,引發了媒體和讀者討論熱潮,有網友在作品報道的評論區天真提問:
“王朔是誰?”
王朔《我是你爸爸》| 天津人民出版社
芳華易逝。一代人的黃金時代終究遠去。曾經的恩怨情仇和躁動青春化成如今松弛的皮膚和周身病癥。
王朔,老矣。
王朔出生于南京城墻腳下,兩歲時隨父母遷居北京,成為馮小剛羨慕的大院子弟。
但他的童年似乎并不幸福。
出身于軍人家庭,王朔從小就要受到比同齡人更多的管束。這與他乖戾的天性截然相反。
兩周歲時的王朔
在六十年代的北京街頭長大,王朔的心思全然不在課堂上。每天跟著一幫比他大的孩子瞎轉悠,抽煙,打架,曠課,捉魚.....
帶著一身傷痕回到家的王朔,免不了來自父親的一頓暴打。
成年后的王朔與父母關系疏遠,早在童年時代就埋下了導火索。
父親的暴力與威權,母親的冷淡和嘮叨,不斷助長著王朔的叛逆。王朔與父親的戰爭,一直延續到學業結束,每次都在拳棒的激烈對抗中告終。
他后來回憶:“我父親打我的時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動為止?!?/p>
王朔(前左一)與家人的合照
在學校里,王朔也是老師不待見的壞孩子。曠課,斗毆,時不時指出老師的課堂錯誤。
小學五六年級時,王朔就寫過5000多字的檢討,在演講臺上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大聲朗讀。
在批評與被批評的環境中呆慣了,以至于成名后的王朔在面對他人的唾罵時已經習得“免疫”。以牙還牙,刀槍不入,絕不將就絕不內耗。
這樣的暴力場面他太有經驗了。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幾乎貫穿了他整個青春期。
青年王朔
他說:“我是超級攻擊型人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是一只瘋狗,誰咬我我咬誰。”
然而,外人看來渾身刺頭的王朔,性格里也有安靜的一面。
青春期的王朔對軍事歷史類的圖書很感興趣?!度齻b五義》《法國大革命》《德意志帝國興亡史》都曾是他的枕邊書。
一個關于軍旅的夢想,在他的心中成型,這是那一代人的時代鋼印,也是王朔自己的軍旅浪漫主義。
青年王朔
1977年,王朔高中畢業。一向不聽父母話的他卻聽從了父親的意見,報名參加了人民海軍。
一個月后,王朔風風火火地跑到青島北海艦隊服役,成為了一名同齡人艷羨的操舵兵。
然而,好景不長。1978年海軍整編,王朔被迫離開艦艇。
他被分配到軍隊倉庫當看守員,每天目不轉睛的看著進進出出的人群,自由就停留在離他不遠的海面上。
海軍士兵王朔
百無聊賴之際,他讀到一篇名為《沒有紐扣的襯衫》的故事,心里咕叨:
就這水平也能登?我上我也行。
一股原始的沖動驅使他縱筆疾馳,一個晚上的工夫,一篇“年輕女孩沖破禁忌追尋自由”的故事就鮮活出爐了。
稍加潤色后,王朔投給了《解放軍文藝》,沒想到第一篇小說就被順利“收編”了。
《解放軍文藝》
這篇小說讓剛剛跨過二十歲的王朔拿到了25塊錢的稿費,相當于他在部隊半個月的工資。
收到稿費的王朔大吃一驚:
“原來寫東西來錢這么快?!?/strong>
80年代初,王朔服役期滿,被分配到北京醫藥公司當業務員。
他天生伶牙利嘴,能說會道,因此手里積攢了很多客戶,業績十分漂亮。
但因為此時單位尚未改制,他每月按例只能拿固定工資。
隨著改革開放興起,“下海經商”成為全民共識,第一波浪潮就打到了王朔身上。
本就對薪酬不滿的王朔索性辭掉工作,下海創業。
早期的王朔
拿著之前攢下的積蓄,王朔開始倒賣起了收音機和電子手表,這些今天看來稍顯過時的電子產品,卻是當年難搶的“尖貨”。
王朔托朋友從南方低進高出,中間商大賺了一筆。
倒買倒賣不是長久之計。隨著政府開始“嚴打”,王朔的倒爺生意也按下了暫停鍵。
在朋友鄭曉剛的建議下,倆人合伙開了一家餐館。但由于缺乏經驗,不多久門店就關張了。
先前做買賣的錢,王朔幾乎都搭進去了。賬算完,還倒欠了一屁股債。
他掂量著:既然做生意還得賠,那還不如寫小說。寫書最合算,一本萬利,穩賺不賠。
說干就干,王朔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藍本,寫了一篇純愛小說,名字叫《空中小姐》。
王朔《空中小姐》| 中國青年出版社
幾番修改后,王朔將一摞稿紙拿到當代雜志社,編輯部看完當即拍板決定發表。
《空中小姐》猶如一顆魚雷,在讀者圈迅速掀起一陣浪花。
向來以真名示人的王朔,第一次嘗到名利的滋味。
1986年,是王朔創作的高峰時期,他一口氣寫了《浮出海面》《橡皮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經典劇情小說。
《橡皮人》投到了青年文學編輯部的桌案上。時任編輯的馬未都在看完小說手稿后大加贊賞,他專程給作者打了電話,邀請王朔到編輯部來改稿。
不過,這篇新穎大膽的小說卻差點被責任主編一票否決了。
王朔、馬未都、路東之
軟磨硬泡下,最終對方同意刊發,但要求必須刪除開篇的第一句話:
“一切都是從我第一次遺精開始的?!?/strong>
馬未都假意答應,等到去印刷廠校印時,他又偷偷將這句話加了回去。
猶如投下一顆炸彈,《橡皮人》震動了整個文壇。
王朔用詼諧直白的語言,給一向嚴肅的中國文學,撕開了一道野性的口子。
伴隨著作品的火爆,王朔的創作熱情也一發不可收拾。
十五個月的時間里,王朔發表了《癡人》《枉然不供》《人莫予毒》《頑主》《動物兇猛》等一票小說,幾乎包攬了當時所有的主流文學期刊。
王朔與他的作品
1988年,王朔的四部中篇被改編成電影《輪回》《頑主》《大喘氣》《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其中尤以《頑主》最為火爆。
這部電影不僅捧紅了張國立、葛優和梁天,還救活了當時瀕臨倒閉的峨眉電影制片廠。
這一年,被業界稱為“王朔電影年”。
紅的發紫的“朔爺”,人生剛剛邁入三十歲的關口。
王朔
《橡皮人》改編的影片上映時,王朔拉著發小去和平里看首映。望著眼前黑壓壓的人頭,他志得意滿地對葉京喊道:
“中國電影,哥們兒占半壁江山!”
同高歌猛進的中國搖滾一樣,王朔的小說及其電影,也成了一代人的“文藝圣經”。
街頭巷尾,高墻內外,年青人脫口而出的都是王朔小說里懟人的金句:
“你丫裝什么呀?”
80年代末的北京街頭
90年代,王朔轉戰影視圈,中國影視劇開始邁入高速時段。
“要想賣好座,劇本找王朔?!睅缀醭闪藘鹊赜耙暼ε钠狞S金法則。
第一部創收視率紀錄的長?。释?,1990),第一部經典室內情景喜?。ň庉嫴康墓适?,1992),王志文江珊主演的第一部家庭愛情劇(過把癮,1994),全部出自王朔的手筆。
對于當時影視界的從業人員而言,王朔就是“財神爺”。
誰能拿到王朔的劇本,誰就拿到了票房和收視率的保證金。
改編自王朔作品的電視?。ú糠郑?/p>
已經成為“人尖兒”的王朔,依舊筆耕不輟,一年時間寫完了近兩百萬字的劇本。
他還將自己的作品整理成文集,打破了在世作家不能出文集的行業禁忌。
工作之余,王朔似乎仍有使不完的勁兒,不停出席各類酒局和沙龍活動。一次偶然相遇,卻讓三十六歲的王朔迅速陷入了愛河。
而對象,卻是小他十六歲整的女大學生徐靜蕾。
他被徐靜蕾的外表和談吐所吸引,隨后向對方承諾:我一定會讓你紅!
王朔親手搗碎了自己的婚姻,妻子帶著女兒遠赴美國。
王朔與前妻沈旭佳
這段不被外界看好的戀情在八年之后不了了之,也讓當事人的聲譽遭到了極大非議。
在國內第五代導演中,有兩個名字與王朔息息相關。
一個是姜文,一個是馮小剛。
早在80年代,姜文就對王朔的小說愛不釋手。王朔小說中所散發的叛逆與躁動氣息,與同為大院成長起來的姜文不謀而合。
1993年,三十歲的姜文拿到電影許可證和《動物兇猛》的改編權,拍攝了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定在王朔生日那天開拍,姜文親自邀請作者到現場剪彩。次年,電影上線。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這部充斥著荷爾蒙與暴力氣息的青春影片,讓無數人都記住了寧靜的泳裝和夏雨行走在屋檐上的身影, 同時也讓初次操刀的姜文成為了紅遍江南江北的鬼才導演。
電影囊獲了當年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最佳男主,并在戛納和威尼斯電影節上大放異彩。
影片中,王朔客串了一位小混混頭目。
一句“四海之內皆兄弟,五洲震蕩和為貴”,成了那個年代街頭勸斗的經典臺詞。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如果說姜文只是純粹的小說迷,馮小剛則是王朔實打實的鐵哥們。
兩人不僅出生同年,還是彼此事業上的合伙人。
馮小剛在自傳中提及他與王朔初次見面的場景:遇見王朔,就像抬頭看見了北斗星。
1991年,《編輯部的故事》籌拍期間,王朔力排眾議,拉來彼時還是場助的馮小剛做編劇,次年又介紹導演鄭曉龍給馮認識,倆人隨即合拍了《北京人在紐約》。
不久之后,王朔親自搭臺,和馮小剛成立“好夢電影公司”。
兩人合作改編了小說《永失我愛》,馮小剛的電影鋪子就此開張。
王朔與馮小剛早期的工作照
1997年,馮小剛再將王朔的小說故事搬上熒幕,《甲方乙方》一炮走紅,那句“1997 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就此拉開了中國賀歲片的上映慣例。
可以說,王朔是馮小剛事業上的頭號貴人。
然而,人生南北多歧路,運去英雄不自由。
當馮小剛躋身名導在電影市場一路馳騁時,王朔的文藝事業卻迎來了斷崖式下跌。
90年代初,文學界對王朔的討伐已經暗流洶涌。
為了將王朔拉下文壇,一些人給其作品貼上“痞子文學”“流氓文學”的標簽。
有女編輯公開放言:“不找王朔約稿,我去了他要是強奸我怎么辦?”
輿論甚至出現了王朔改編的作品越火,批評作者本人愈烈的情況。
《王朔文集》(1992年一版一印)
1997年,“倒王運動”達到高潮。王朔的小說被定義為“喪失人文精神的墮落代表”,與王朔有關的多部影視作品被禁。
樹倒猢猻散,原先蹙擁在主角身邊的影視資本光速撤離。
為避免殃及池魚,王朔決定遠走美國,避避風頭。
臨行前,他勸馮小剛:“他們是沖著我來的,你有機會活,咱倆不要一起死。”
馮小剛聽了勸,在《甲方乙方》片尾抹去了王朔的名字。
《甲方乙方》劇照
不過,這場封禁風波并未挫傷王朔的傲氣,他口若刀劍,將市面上的主流作家批了個遍。
他罵金庸,懟李敖,噴余秋雨,連同魯巴茅都不能幸免。
甚至狠起來,連自己也不放過。他在文章里寫道:
“從王朔開始,嘩眾取寵似乎成了作家成功必須采取的姿態,連累得其他老實本分的作家也跟著失去了社會的尊重。大家對他的憤怒,瞧不起他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言辭之犀利,用筆之辛辣,讓不明真相的吃瓜讀者也不由稱贊。
王朔
他將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金庸小說和香港明星列為“四俗”,得罪了一票資本,也引來了眾多影迷和粉絲的圍攻。
針對一些尖銳的社會議題,他不吐不快:
“世界上最無恥、最陰險、最歹毒的贊美,就是用窮人的艱辛和苦難,當作勵志故事愚弄底層人民?!?/strong>
他擅長解構崇高和假大空,最討厭有人歌頌苦難,欺負窮人成就自己。
然而,文字在生活面前不堪一擊,語言也只是王朔的保護色。
王朔的新書《起初》系列
千禧年之后,父親、哥哥以及數位好友接連離世,投資失敗,戀人分手,與馮張二人分道揚鑣......
接二連三的重錘下,徹底撕開了王朔的傷口。
命運手握殘忍的劇本。曾經對準敵人的刺,最后都扎向了自己。
社會上關于王朔的流言依舊不減。他閉門不出,簡衣素食,研究起了佛經。
王朔,不再兇猛。
王朔與貓
這個世界上再也不會有“陽光燦爛的日子”,對于王朔來說,這樣的日子只存在于80年代。
2007年,王朔奔走于王子文的官司糾紛和一眾媒體的口水仗中。
同年,《我的千歲寒》出版,他大張旗鼓地宣布重出江湖,但市場反響平平。
有讀者讀后評論:書像盜版,不像王朔。
他感到身心俱疲,逐漸淡出公眾視線,直到十八年后新作出版再度接受訪談。
他把僅剩的溫柔都留給了女兒王咪,寫了厚厚一本的《致女兒書》,以彌補自己作為父親角色的缺憾。
《致女兒書》內頁摘錄
十八年,世殊時異,等到再度歸來,這個世界已經不是他熟悉的樣子。
鋒利的爪牙早已疲鈍,眼角的皺紋遮蓋了野心,年輕時的快意恩仇和唇槍舌劍轉化成了搖椅上舒展的笑意。
從前喝過的酒吃過的肉化成“痛風”鉆入骨髓,眼睛因為日復一日看書和刷短視頻而變得渾濁不清,心腦血管疾病和代謝綜合征正剝奪著他的飲食和睡眠。
王朔,老了。
姜文、王朔、芒克
他不再忌諱談論死亡,對來訪者坦言:我可能死于中風。
談及人生理想,王朔年輕時的職業理想是做大堂經理。
“手底下一票人,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酒店大堂和辦公室,天塌了有老板撐著。”
可他卻在文學圈和名利場里蹚了幾十年渾水。年輕時觥籌交錯,開門即是賓客,老年卻孑然一身。
王朔近期采訪《起初有個編輯部》
他鮮少出門,每天與貓為伴,天氣好的時候喜歡搬把椅子待在屋外嗮太陽,在掃地和短視頻里打發時光。
他說,人生的歸宿其實是墻角。
新世界人來人往,屬于王朔的時代已經遠去。臺上主角們換了一批又一批,廣場的露天大屏每天都有新鮮面孔。
他待在墻角看戲就好。
內容策劃:夏夜飛行 翟晨旭
排版設計:洛溪
文學雜志小傳
轉載、商務、作者招募合作丨請后臺聯系,凡本平臺顯示“原創”標識的文章均可聯系編輯轉載,未經授權轉載視為抄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