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制造進入任何一個行業,都能把它打成“白菜價”,真有這么厲害嗎?
在過去這幾年,中國芯備受煎熬,遭遇了美西方的重拳打擊,一輪接一輪,根本喘不過氣來。在西方的霸權打擊之下,中國芯片產業不得不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
而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全球芯片產業的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至于芯片的價格嘛?是真的低了不少!有消息稱,2024年初,6英寸碳化硅晶圓的價格,在中企的手里已經從之前的1500美元,降低到了500美元,這是什么概念?美碳化硅企業不得不被動的加入“價格戰”,短短三年,其股價就跌沒了96%,損失慘重。
可能有人會好奇,明明中國芯片產業很落后,還遭到了臺積電、ASML公司等巨頭的嘲笑,怎么會突然就厲害起來了呢?事實上,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科研機構、企業以及高校的共同努力。回顧過去這些年的布局,你就知道答案了。
早在2000年,國家就未雨綢繆,制定了18號文件,其中明確提到了,集成電路產業是國家重點扶持對象,也就是說,25年前,國家就已經開始重視芯片產業的發展了。
而在國家的號召之下,很多企業紛紛入局,像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也先后在上海等地建廠,國產90nm芯片也很快實現了落地,中國芯片產業也逐漸有了規模。
在2011-2018年期間,中國芯片企業繼續加強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終于實現了28nm芯片的落地投產,取得了里程碑成就。而在梁孟松的帶領下,中芯國際還押注Fin FET晶體管技術的研發,最終完成了14nm本土化的技術突破,7nm、N+1芯片研發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轉折點就出現在2019年,老美對華展開了一連串的芯片打壓策略,華為、中芯國際等均遭遇了重創,又是斷供先進芯片,又是斷供EUV光刻機,目的太明顯了,就是要徹底斬斷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根基。
從2019年至今,中國芯片企業就走上了一條艱難的自主研發之路,現如今,有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的成熟芯片產能已經達到了75萬片/月,而臺積電呢?作為芯片行業的巨頭,其月產能也只有45萬片,很顯然,在成熟芯片領域,中國大陸已經實現了反超。除了產能外,如果要拼價格的話,臺積電可能也輸的徹底。
而在幾年前,臺積電前CEO就曾預言過,大陸企業一旦完成技術閉環,就可以吃遍全世界,當中國芯把價格打下來后,可能只有它能夠活下來。言外之意就是,大陸企業實現獨立自主后,將直接砸“鍋”,親美的這些芯片企業要遭殃了。
現在看來,這預言似乎要成真了,一直唱衰中國芯的臺積電,不就吃了虧嗎?尤其在成熟芯片領域,臺積電想要回歸搶份額,可能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吧,僅靠先進芯片來做支撐,需求量也很有限,處境就很尷尬了。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也發布了一組數據,同等制程下,國產成熟芯片的出口均價,和國際同類產品相比,只有60%左右,這是什么意思?同樣制程的成熟芯片,如果是國產的,價格可能要便宜40%,試問,你會怎么選?替代效應明顯!
當然了,中國芯在先進制程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不能放松警惕。雖然中國芯并不會像西方企業一樣,砸人的飯碗,但保證自己吃得飽還是要的,砥礪前行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