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綠意更濃,環境更清爽,走幾步就有長椅歇腳,還增設了滑梯游樂區,老人小孩都愛下樓活動了。”在黃浦區外灘街道山北小區(如意里)生活了40余年的方文,笑著向記者細數小區的變化,“最暖心的是鄰里關系更和諧了。”
山北小區(如意里)建于20世紀80年代,雖然地處蘇州河濱水空間與南京路步行街之間的黃金區域,但屋面破損、公共空間局促、“飛線”充電等問題,曾長期困擾著居民生活。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林維敏介紹,近年來,依托“一街一路”和“美麗家園”建設契機,通過電梯加裝、房屋修繕和社區微更新的聯動實施,這個空間有限的“老破小”實現了從“面子”到“里子”的整體蝶變。
地下非機動車車庫入口
更新改造把居民愿景化為實景
改造成功的核心在于精準把握居民需求。這一理念在社區治理中不僅推動硬件設施升級,更成為激發居民主體意識、深化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林維敏介紹,以地下非機動車庫改造為例,原車庫入口位置不便且坡道陡峭,推車、行走都困難。改造團隊充分吸納居民意見,將入口移至大門附近方便出入,并將陡坡改為平緩的Z字形設計,難題迎刃而解。改造后的車庫不僅完善了充電插座、煙感器、攝像頭和消防設施,更通過居民全程參與決策的模式,讓“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小區迅速實現100%非機動車入庫。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居民區黨總支牽頭下,通過黨建聯建協調周邊樓宇錯峰停車,山北小區(如意里)成為外灘街道首個“無機動車小區”,保障了戶外活動空間的完整性與安全性,居民日均戶外活動時間延長約60分鐘。
如意廊亭
這種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鼓勵共同參與的改造模式,正將居民的愿景逐步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景。林維敏提到,在如意廊亭的改造中,居民反映原有臺階對老年人不友好,于是臺階很快被拆除,并加裝了舒適的靠背座椅和小方桌。如今,如意廊亭升級為居民家門口的“議事廳”和凝聚多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新陣地。亭子四周掛滿了寫有居民微心愿的風鈴,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樓道燈偏暗”“小區游戲設施不足”“公共空間綠化如何認領”……這些訴求都得到了“兩代表一委員”、相關部門及共建單位的積極回應與解決。
智能垃圾房
外灘街道和山北居民區通過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行動,創新打造了由“云之丘”口袋花園、智能垃圾房、雨水花園、如意小院、認知障礙支持中心、地下非機動車庫、游戲樹廊、益智健身點、共建花廊、如意廊亭構成的“如意十景”公共服務空間,構建起比“10分鐘社區生活圈”更為便捷的“零距離生活圈”。
認知障礙支持中心
養老康復家門口享一條龍服務
在陪伴中不斷療愈,在療愈中回歸生活,讓社區的“老寶貝”們安享健康幸福的晚年,是外灘街道打造全人群友好的高品質社區的目標之一。街道聚焦特殊群體需求,結合小區適老化整體改造,在室外空間打造了針對社區養老服務精準賦能的“認知障礙支持中心”。在這里,老人可以通過游戲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有效預防和延緩認知功能障礙。
去年升級亮相的家門口養老服務站,更是迅速成為居民尤其是長者的“心頭好”。服務站雖小但功能齊全,設有康復室、休息室和活動室等,集生活康復、中醫養生、微日托、微休閑等貼心服務于一體。
家門口養老服務站成為居民尤其是長者的“心頭好”
小區居民張阿姨感慨:“在小區里就能享受養老、康復一條龍服務,太方便了!”82歲高齡的方奶奶正在接受艾草理療,她高興地分享:“以前腿疼得離不了拐杖,現在天天來做理療按摩,舒服多了,走路都不用拐杖了!”服務站志愿者的熱情更讓她感到溫暖。“他們待我像親人一樣,總喊我‘老寶貝’,真的很開心。”方奶奶滿臉笑意地說。
“服務站不僅能為帕金森、腦卒中等患者提供專業康復環境和定制計劃,康復師還可以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服務站負責人張琦介紹,“以往患者需奔波于醫院和家之間,甚至住院才能康復。如今家門口就能免費做理療,既能居家生活又能堅持訓練,對身心恢復大有裨益。”
居民志愿者在整理共建花廊內的植物
社區治理“小支點”撬動“大格局”
煥然一新的環境,極大地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不少曾在外租房的居民搬了回來,更多人由社區事務的“旁觀者”轉變為治理的“主角”。近年來,居民自發組建了“鄰聚·里治管家”“鄰聚·里護綠隊”“如意小當家”等多個志愿團隊,推動小區自治走向常態化和長效化。
在格致初級中學預備班就讀的錢張諾,是“如意小當家”的活躍成員。小小樓道管理員、環保宣傳員、金牌解說員……她身兼數職,樂在其中。“這些活動太棒了!大大豐富了我的課余生活,緩解了學習壓力,更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她興奮地分享著在植物科普活動中的新發現,“比如常見的繡球花,看著漂亮,其實全株都有毒哦!”
像錢張諾這樣的“小當家”活躍在社區各個角落,甚至帶動家長一起參與各項活動,以兒童參與的“小支點”撬動社區多元治理的“大格局”,為小區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如今的山北小區(如意里)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社區服務貼心周到,鄰里關系和睦融洽,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續提升,成為上海老舊小區文明建設“迷你樣板間”。
原標題:《“繡”出蝶變,成風化人,山北小區(如意里)打造城市文明“迷你樣板間”》
欄目編輯:顧瑩穎 題圖來源:新民晚報 周馨 攝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 周馨 攝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趙菊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