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痰,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時,就飽受它的折磨。中醫常說“百病痰作祟”“怪病多痰”。在中醫理論中,痰是一種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的病理產物,咳嗽、氣喘、嘔吐、中風、頭暈目眩、癲狂等都可能是痰邪作祟。祛痰的關鍵在于,找準痰的根源并予以糾正。
白痰在肺
肺主氣,司呼吸,其宣發功能可將衛氣、津液等布散全身,肅降功能則使肺氣下行、水道通調。肺與外界相通,風寒邪氣入侵,肺首當其沖。風寒束肺導致肺氣失于宣降,津液凝聚成痰。
癥狀此類患者的常見癥狀包括咳嗽、痰色白質稀,可伴有鼻塞、流清涕、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風寒表證,嚴重時還可能出現氣喘。
治療調理應以疏散風寒、溫肺化飲為主,可用中藥方劑小青龍湯加減治療,此方由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去杏仁,加干姜、細辛、五味子、芍藥、半夏組成。
方中,麻黃和桂枝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和細辛溫肺化飲,助肺氣肅降;五味子斂肺止咳;白芍和營養血;半夏燥濕化痰;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能疏散風寒,使肺氣恢復宣肅功能,津液得以正常布散,從而消除白痰。
建議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在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期到人員密集的場所,建議佩戴口罩。飲食宜清淡,適當食用具有辛溫發散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蔥白等,有助于驅散體內寒邪。保證室內空氣新鮮,但要避免直接吹風,以免加重病情。
黏痰在脾
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谷和水濕。當脾失健運時,水濕運化失常,停滯于體內,凝聚成痰。脾胃不和還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導致痰濕內生。因為濕性黏滯,痰又是由水濕凝聚而成,所以這種痰的質地比較黏。
癥狀患者常常表現為嗓子里總有黏痰,咳吐不爽,同時伴有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或大便黏滯、肢體困重等脾胃功能失調的癥狀。
治療調理黏痰應以健脾燥濕、化痰理氣為原則。二陳湯是常用方劑,由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組成。
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化痰,二者相伍,可增強化痰之力;茯苓健脾滲濕,使濕無所聚,則痰無由生;甘草調和諸藥,兼可潤肺和中。全方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效,使脾運得健,痰濕得化,黏痰自消。
建議飲食上,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甜膩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助長痰濕。建議適當多吃健脾利濕的食物,如山藥、薏米、芡實、冬瓜等。此外,要定時定量進食,避免暴飲暴食。適當散步、打太極拳等,有助于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老痰在腎
腎主水,腎陽具有溫煦作用,就像身體里的小火爐,能夠蒸騰氣化水液。腎陽不足時,水液代謝失調,水濕停滯,凝聚而成痰。
癥狀這種痰形成時間較長,祛除較難,故為老痰,往往較為黏稠、難以咳出,患者還可能伴有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夜尿頻多、水腫等腎陽不足的癥狀。
治療調理應以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為主。臨床中,金匱腎氣丸是經典方劑,由干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桂枝、炮附子組成。
方中,干地黃滋陰補腎;山茱萸和山藥補肝脾、益精血;附子和桂枝溫補腎陽、鼓舞腎氣;茯苓、澤瀉、牡丹皮在利水滲濕、通調水道的同時,還可防補藥滋膩。諸藥合用,使腎陽得補,水液得以正常代謝,老痰逐漸消散。
建議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和足部。避免過度勞累和房勞過度,以免損傷腎陽。適當食用溫補腎陽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黑芝麻等,但要注意適量,以免助火生痰?;颊哌€可使用艾灸、泡腳等中醫外治法,艾灸腎俞、命門、關元等穴位,泡腳時加入艾葉、花椒等溫熱之品,以溫通經絡、溫補腎陽。
總之,中醫對于痰證的認識深刻而全面,強調從整體觀念出發,根據痰液的不同性質和伴隨癥狀,精準判斷其根源,并采用相應的調理方法。通過中藥調理、飲食調養、起居調整等多方面綜合干預,調節臟腑功能,可從根本上消除痰邪。但在實際應用中,還需根據個體差異辨證論治,必要時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手段,以便更好地診斷和治療。
文: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肺病科副主任醫師 李妲
編輯:梁婧 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 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