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清晨,薄霧還沒散盡,宣漢縣樊噲鎮角嶺村的田埂上已印下一串淺淺的腳印。家庭簽約醫生趙本秋挎著沉甸甸的醫藥箱,熟門熟路地來到村民肖培翠家中,準備為她做血壓檢測。
“以前去一次醫院太不容易了,一是交通不便,二是花費不小。現在多虧了趙醫生定期上門檢查,我的病情改善了很多。”肖培翠感慨道。從陌生的白大褂到隨叫隨到的“家里人”,自擔任家庭醫生以來,趙本秋在5年多的時間里,為角嶺村的村民提供了上百次的醫療服務,寫下了宣漢醫改惠民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宣漢縣以建設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為核心抓手,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整合優化資源,推動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從“松散型”向“緊密型”深度整合,有效提升了基層服務能力和群眾就醫滿意度。
合理配置“擰成繩”協同合力“聚起來”
“醫共體不是簡單掛塊牌子,是要把全縣的醫療資源擰成一股繩。”站在宣漢縣總醫院的掛牌前,總醫院相關負責人指著墻上的縣域醫療版圖介紹道。
今年2月,隨著縣人民醫院門診樓前“宣漢縣總醫院”牌匾的揭開,醫療、醫保、藥械采購等十大管理中心同步啟動,全縣47家縣鄉級醫療機構從此有了“統一指揮部”。
何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簡單說,就是打破過去“縣醫院自管、鄉鎮院自謀”的各自為政、互不牽連的松散格局,讓縣級醫院帶鄉鎮、鄉鎮帶村和社區,形成“一家人、一本賬、一盤棋”的服務網絡,抱團發展,合理配置,著力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實質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
近年來,宣漢緊緊圍繞“縣級強、鄉級活、村級穩、上下聯、信息通”目標,圍繞“1+2+N”雙牽頭模式,全力形成以縣級醫院為龍頭,整合縣鄉兩級醫療衛生資源的集合醫療體系,最大化發揮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逐步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質量。
在人才管理方面,宣漢設立了“編制周轉池”,調劑10個編制進行動態管理,引進高層次人才,充實急需緊缺人才;在財務管理上,47家成員單位的財務賬本“合到一起算”,從鄉鎮分院收入里提取1%,再配套縣級醫院資金,設立“人才專項資金池”和“事業發展資金池”。
同時,宣漢按照“一院一策”、錯位發展思路,把縣人民醫院做“強”、縣中醫院做“特”、縣婦幼保健院做“精”、縣殘聯附屬醫院做“專”、其他縣級醫院做“優”、鄉鎮(街道)分院做“活”,提升縣域醫療服務整體水平,逐步構建縣域內優勢互補的臨床專科群。
醫療資源“沉下去” 服務能力“提上來”
如今,宣漢縣不少鄉鎮的村民不僅在家門口就能看病,而且還能享受縣級醫院的診斷和治療。
近日,下沉到宣漢縣樊噲鎮中心衛生院接診的宣漢縣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李海早早來到了鎮中心衛生院辦公室。做完診前準備工作后,就有群眾陸續前來問診、買藥。
“以前我們遇到一點小毛病,都要往縣上跑,一出門就得大半天。”58歲的朱大姐拿著開好的藥單告訴記者,她做完鼻前庭囊腫手術后,現在可以就在家門口復查,“有縣城的專家來坐診,太方便了!”
“過去人員、設備短缺,醫院僅能開展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如今通過醫共體建設,城里的醫生來到了我們鄉鎮,給我們帶來了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和指導,壯大了我們的醫療隊伍。”樊噲鎮中心衛生院院長李相平興奮地介紹,自對口幫扶以來,該院耳鼻喉門診診療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使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在當地就醫,減輕了患者的就醫負擔和奔波之苦。
“鄉村群眾就醫不便,遇到疑難雜癥以往只能干著急。而醫共體的建設,有效解決了基層重病、急病患者的去向問題。”宣漢縣衛健局局長萬億介紹道,“專家到衛生院坐診不是簡單地走形式,而是真正地接診開藥,并針對基層衛生院一線醫務人員開展業務培訓。基層醫務人員的技術、服務能力明顯提高。”
近年來,宣漢出臺《醫共體人員下沉管理服務工作方案》,組織5家縣級醫院分片下沉,42名中級以上職稱醫師駐點幫扶基層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提升基層診療水平,推動醫療服務從縣級強到縣域強,基本實現“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目標。
數字技術“融進去”惠民答卷“優起來”
“要是沒有這無縫銜接的轉診機制,我這條命可能就保不住了!”近日,剛完成心臟康復隨訪的宣漢縣東鄉街道牛背村村民王先生,想起上月突發心梗的驚險經歷,仍難掩感激之情。這場與死神的賽跑,正是宣漢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高效運轉的生動寫照。
6月中旬的一天,50歲的王先生在家中突發胸悶、胸痛,家人緊急將他送往就近的東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河分院。接診醫生見其癥狀危急,第一時間安排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明顯ST段抬高——這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現,每分每秒都關乎生死。
“時間就是生命!”三河分院醫生立即啟動緊急轉診流程:一邊為王先生建立靜脈通道、持續吸氧以穩定生命體征,一邊通過縣域醫療轉診信息平臺,直接連線縣人民醫院胸痛中心。經過縣鄉醫院合力搶救,王先生成功度過危險期。
而分級診療的故事并未結束。考慮到長期康復管理需求,縣人民醫院胸痛中心醫生在王先生出院前,通過信息平臺填寫詳細的“回轉單”。這份“健康接力棒”實時傳輸至三河分院,三河分院定期將管理情況通過平臺反饋給縣人民醫院,形成“上級醫院救急、基層醫院守常”的閉環管理。
近年來,宣漢縣不斷完善分級診療體系,通過信息平臺打通上下聯動渠道,建立“基層首診—急慢分治—雙向轉診”分級診療體系。今年以來,累計上轉急危重癥患者1294人次,同比增加78.98%;下轉康復患者4.43萬人次,同比下轉人數漲幅近8倍;基層診療量占比60.47%,同比增加3.14%,分級診療初顯成效。
如今,宣漢縣正在實施數字醫共體建設項目,推動建成全過程醫療衛生數據交互體系,全面推行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已惠及群眾9.07萬人次,幫助患者節省檢查檢驗費用486萬元。
目前,全縣已建成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心電診斷、病理診斷、消毒供應等五大資源共享中心,醫學影像檢查覆蓋率達100%,真正實現讓數字技術融入醫共體建設,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縣級醫療資源服務。
從田埂上的家庭醫生,到鄉鎮診室里的縣級專家,再到屏幕兩端的“健康接力”,宣漢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正把“病有所醫”的承諾,變成老百姓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惠。就像肖培翠說的:“這醫改春風,吹到了咱心窩里。”
通訊員:符艷、張平、王小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