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將至,達州也開啟了高溫、高濕、多雨模式,本地野生菌即將迎來盛產期。不少市民會在雨后前往山林,享受采摘野生菌的樂趣。值得注意的是,野生菌種類繁多,其中部分含有劇毒,誤食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昨日,
記者就食用野生菌的注意事項,
采訪了通川區中醫院
內一科副主任醫師尹廣
(以下簡稱“尹醫生”)。
問
醫生您好!每到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季節,市民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時有發生。該如何科學識別劇毒菌?
答
很多人誤以為“顏色鮮艷的菌子有毒”,但這其實是誤區,像灰花紋鵝膏、裂皮鵝膏這類菌子顏色往往并不艷麗,也有劇毒。
識別劇毒菌要從多方面判斷:
一看外形,劇毒菌通常菌蓋中央凸起、表面粗糙,菌柄上帶有菌環、菌托;
二看分泌物,掰開后若流出黏稠、有異味的汁液,或斷面迅速變色,就需警惕;
三看生長環境,劇毒菌常生長在腐殖質豐富、陰暗潮濕的地方,且多與腐敗物混雜。
另外,生蟲的菌子也不一定安全,很多毒菌同樣會被蟲蛀。
野生菌(資料圖)
問
如果不慎誤食毒菌,會出現哪些癥狀呢?
答
食用毒蘑菇(菌子)中毒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嚴重程度差異巨大,主要取決于攝入的毒蘑菇種類、攝入量、個體差異以及救治是否及時。
中毒表現可分為輕、中、重度。輕度:通常在進食后30分鐘至6小時內出現:劇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水樣便為主);可能伴有輕度頭暈、乏力、出汗、步態不穩(類似醉酒);輕微視物模糊或色覺異常。
中度:癥狀加重,出現意識模糊、譫妄(胡言亂語)、煩躁不安或嗜睡;明顯的幻覺(如看到小人、怪獸;觸幻覺如蟲爬感);除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外,還有明顯的溶血表現:黃疸(皮膚、鞏膜發黃)、血紅蛋白尿(尿液呈醬油色或濃茶色)、貧血(蒼白、乏力、心悸、氣促)。
重度: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皮膚大片瘀斑、牙齦出血、鼻出血、嘔血、便血、內臟出血;少尿或無尿;嚴重水腫(尤其顏面、下肢);尿液呈醬油色(肌紅蛋白尿);呼吸困難、低血壓、休克等。
不同毒菌引發的中毒癥狀差異很大,根據毒素類型可分為幾類。胃腸中毒型在誤食后半小時到數小時內,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神經精神型患者會出現幻視幻聽、譫妄狂躁、肌肉痙攣等表現,比如看見不存在的物體、出現異常興奮或情緒波動;溶血型癥狀相對滯后,除胃腸道不適外,還會出現黃疸、貧血、血紅蛋白尿;最為兇險的是肝腎損害型,初期癥狀類似胃腸不適,但經過看似“好轉”的假愈期后,會迅速出現肝腎衰竭,危及生命。
野生菌(資料圖)
問
若發生食用菌子中毒,送醫前應該采取哪些初步救治措施?
答
一旦懷疑是食用了菌子中毒,首先要立即停止進食剩余菌子,同時進行催吐。
如果患者意識清醒,可讓其大量飲用溫鹽水或清水,每次飲用500—800毫升,然后用手指、筷子刺激舌根催吐,反復多次,盡量減少毒素吸收。
若患者已經出現昏迷、抽搐等癥狀,則應禁止催吐,以免發生窒息。
另外,要保留未吃完的菌子或嘔吐物,方便醫生明確毒素類型,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
問
送醫救治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答
送醫要爭分奪秒,中毒后2小時內是黃金搶救時間。
在轉運途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如呼吸、脈搏、意識狀態。如果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心跳驟停等緊急情況,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到達醫院后,要詳細向醫生描述進食菌子的種類、數量、時間以及中毒后的癥狀表現,確保醫生盡快制定治療方案。
目前對于嚴重的毒菌中毒,血液凈化等治療手段能夠有效清除毒素,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仍是關鍵。
尹醫生特別提醒,首先,要堅決做到“未知不食”。市民不要自行采摘、食用不認識、未吃過或來源不明的野生菌,即使是熟悉的可食用野生菌,也需確認其生長環境無污染。其次,在烹飪野生菌時,一定要炒熟煮透,高溫烹飪可降低部分毒素的危害,像牛肝菌這類,若未熟透很可能引發中毒。再者,食用野生菌時應避免多種類混雜,因為不同種類的野生菌成分復雜,混食可能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毒素,一旦中毒也難以判斷是哪種菌類所致。
來源:達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