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文化的可塑性:
高生產價值的民間文化的未來
我已經描述了博客、個人創作的電影(如《絕地傳奇》)和 《第二人生》游戲的這幾個現象。在《第二人生》游戲中,用戶創造了所有故事線和所有物件,而商業游戲公司則制造了一系列道具,并為他們創作集體故事提供了平臺。我們看到了大量商業模式涌現,其目的正是為用戶提供寫作、創作、拍攝和混合剪輯現有材料的工具,以及出版、播放、渲染和傳播用戶制作的內容。例如,Blogger網站為用戶在線發布文字作品提供便利。蘋果電腦內置一款名為GarageBand的應用,用戶可用它來創作和播放自己的音樂。它包含一個預先錄制的大音樂庫(包括不同的樂器伴奏、即興演奏、旋律循環)和一個允許用戶混合、匹配、錄制、添加自己音樂,并完成制作和播放的平臺。視頻編輯工具輔之以數字視頻的擴展功能,使人們能夠拍攝記錄自己生活的電影,或者拍攝像《絕地傳奇》一樣的科幻電影。
新興的Machinima現象(亦即利用游戲平臺制作短片)凸顯了數字平臺如何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成為創作工具。創作者利用現有游戲的3D渲染能力,使用游戲背景作為電影場景或視頻演示背景,并在播放過程中進行錄制。然后,他們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短片在互聯網上傳播。雖然這類視頻有許多地方仍顯粗糙,但它們給制片模式帶來的一系列基本可能性十分重要。毋庸置疑,不是每個人都是莫扎特,甚至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天賦成為音樂家、創作者或制片人。許多可以做的和正在做的網絡創作,都談不上什么創造性,其中大部分是采取巴爾金提到的“粘附”形式,亦即用戶利用現有的流行文化或專業文化,在其之上進行表演。用戶有時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忠實于原作,但往往也帶入他們自己的變通,直接使其成為自己的作品。然而,正如學習如何閱讀音樂和演奏樂器可以使一個人成為更優秀的聽眾一樣,大規模創作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品,也使社會中的個人能夠成為更好的讀者、聽眾和專業文化的觀眾,以及在這一集體文化的混合中貢獻自己的聲音。
人們一直在創造自己的文化。流行音樂并不是從貓王才開始的。一直以來,民間文化(音樂、故事和戲劇)都普遍存在。20世紀,在發達經濟體中表現得非常明顯,但在全球范圍內表現得相對隱晦的一個變化,就是民間文化被商業化的流行文化所取代。個人和社區之于文化產品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共同生產者和復述者,變成了被動消費者。以前,長輩們可以講講故事,孩子們可以為大人表演節目,或者聚在一起唱歌;而現在,他們被來自廣播、留聲機和電視的背景音樂所占據。我們開始假定某種程度的“生產價值”——聲音和圖像的質量、渲染和舞臺的質量——是我們簡陋的手段和業余的聲音或樂器所無法企及的。不僅是創作的時間被取代,而且對什么是引人入勝的美好事物的認識也被取代。什么才是引人入勝的、令人愉悅的文化表達方式?在1937年的一篇經典之作《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中,瓦爾特·本雅明對20世紀流行文化的出現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是一個潛在的解放性轉變。本雅明的核心主張是:隨著藝術的機械復制,打消了過去附著在單個藝術作品上的“光暈”(aura)。本雅明認為這種獨特的藝術作品的光暈,加深了大眾和文化代表之間的鴻溝,放大了大眾的認知弱點,使他們更加遠離真正偉大事物。他在機械復制中,看到了將復制品帶入現實的可能性,帶入大眾的手中,并扭轉大眾文化的距離感和相對弱點的可能性。本雅明還沒有看到的是,機械復制會在許多分散的個人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之間置入另一類障礙,這是由生產成本、生產價值以及伴生的明星體系所帶來的障礙,用新的但同樣高的參與制造文化的障礙取代了獨特藝術作品的標志性作用。正是由于這些障礙,數字媒體所提供的能力開始被削弱。用戶對現有的文化材料進行剪切、粘貼和“粘附”,通過媒體實現他們的直覺、品位和表達,已經變得可行了。正是這些障礙,數字媒體所提供的能力開始被削弱。對用戶來說,對現有文化材料進行剪切、粘貼和“粘附”,通過媒體來展現他們的直覺、品位和表達,并以現行可接受的技術質量程度,將它們呈現出來,并在遠近人群之間傳播,都是可行的。隨著好萊塢開始使用更多的計算機特效(甚至貫穿整部電影,比如僅2004年就有《怪物史萊克2》《超人總動員》和《極地特快》等特效電影上映),隨著日益普及的圖像生成軟件和硬件質量的提高,個人用戶或用戶群體與商業—專業工作室之間的生產價值差距將逐漸縮小。當本書在2005年初完成時,沒有什么比《怪物史萊克2》和《超人總動員》更清楚地說明了通過當代對主流文化的詼諧批評來重述原有故事的價值,同樣,也沒有什么比《極地特快》的枯燥無味更暴露了純技術、以電影明星為中心的創作質量的局限。隨著像《第二人生》這樣的網絡游戲為用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臺,來講述和重述他們自己的故事,或者他們自己版本的老故事,隨著數字多媒體工具為協同創作故事平臺之外的個人提供同樣的功能服務,我們可以開始看到民間故事和歌曲作為廣泛的文化實踐重新出現。而隨著網絡連接變得無處不在,搜索引擎和過濾器的改進,我們可以開始看到民間文化的出現,在我們的文化環境的生產中發揮更大作用。
上文節選自《網富論》第八章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擊下圖可了解本書更多內容
左右滑動查看
部分圖書簽名本登陸法大研院書店啦~
位置:中國政法大學(海淀校區)北門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
雷磊老師簽名本——《法哲學導論》《法是什么?》《法理論有什么用?》《寫給學生的法理論》《“法的淵源”意味著什么?》
孫海波老師簽名本——《擇法而從:司法中的價值判斷》
尹超老師簽名本——《倫理與法律:導論》
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內容來源:第三編輯部
編校排版:信息中心
審核簽發:社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