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一個臍帶未脫的女嬰被遺棄在南京街頭;62年后,這位名叫徐兆玲的老人跨越千里來到安徽蚌埠,只為解開縈繞半生的身世之謎。
“我想知道親生父母是誰,哪怕只見一面……”7月3日,在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尋親登記時顫抖簽下名字的那一刻,她的眼中泛起淚光。
“小時候總聽鄰居說我是撿來的,直到看見戶口簿上‘劉艷’這個名字,我才有點信了。”徐兆玲摩挲著發(fā)黃的舊戶口本,12歲那年高燒中聽見養(yǎng)母向醫(yī)生的哭求“救救這個孩子,她不是我們家的。”成為她人生第一個心結(jié)。1989年,病榻上的外婆臨終前拉著她的手坦白:“你從南京福利院來,該去找找真正的家。”這句話,讓她開啟了長達34年的漫漫尋親路。
在南京兒童福利院塵封的檔案里,一頁泛黃的登記表記載著:1963年2月27日,南京下關(guān)區(qū)二板橋派出所送來的女嬰,右肋處有粉色胎記。六個月后,她被青島的養(yǎng)父抱走,從此與這座城市的血脈聯(lián)系戛然而止。“福利院說我的生日是推算的,親生父母或許連我的存在都不知道……”老人說著,下意識摸了摸右肋處的胎記,這是她與未知親人唯一的身體密碼。
從1989年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徐兆玲已經(jīng)不知道自己多少次往返于青島和南京之間,137元/張的火車票摞了一抽屜。為了尋親,她印了很多尋親啟事單頁,在南京的街頭散發(fā),在南京的各家媒體也刊登過尋人啟事,卻始終石沉大海。
“老輩人說,當(dāng)年劃條船就能從安徽到南京。”親戚的這句話,突然點醒了徐兆玲,讓她將目光投向安徽。直到發(fā)現(xiàn)蚌埠作為水陸樞紐與南京的密切聯(lián)系,讓徐兆玲想到蚌埠來碰碰運氣。
7月2日,她終于踏上這片可能埋藏著生命起源的土地。
“就算父母不在了,或許還有兄弟姐妹記得1962年冬天送走的那個女嬰。哪怕讓我知道我真正姓什么,知道自己是誰,我就很知足。”7月3日上午,徐兆玲帶著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走進蚌埠市救助管理站。
工作人員為她進行了詳細記錄,蚌埠市救助管理站站長李華明表示,救助管理站將通過網(wǎng)絡(luò)科技手段,并借助公安系統(tǒng)等多渠道,將徐兆玲的尋親信息進行廣泛擴散,助力徐女士找到家人。
(來源:蚌埠日報 記者:陳瑤 文/圖 編輯:閻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