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網消息(CWW)在青藏高原的腹地,三江之源、雪山腳下,一座“綠色算力之城”正悄然崛起。中國聯通三江源綠電智算融合示范園,如同一座雪山下的“算力牧場”,將曾經高耗能的“電老虎”蛻變為低碳高效的“綠巨人”,在藍天白云與數據流之間架起了一座綠色橋梁。
這里,清潔能源與數字科技深度融合,正書寫著中國算力產業綠色轉型的新篇章。近日,工信智媒體(通信世界)記者走進這片海拔2500米的土地上,與一群建設者與創新者聊聊他們如何將“綠電百分百消納”的夢想變為現實,讓數字經濟的脈搏與高原生態的呼吸同頻共振。
風光儲算的“綠色革命”
三江源,北緯36°的黃金氣候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僅3.7℃,是全球少有的“天然數據中心良港”這里高海拔、低溫的自然條件,為制冷能耗極高的算力設施提供了天然優勢。
中國聯通青海省分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之所以選址建設在這兒,就是因為這里有得天獨厚的建設優勢。青海聯通因地制宜,將這片土地打造成“綠電智算”的示范區。
工信智媒體(通信世界)記者在中國聯通三江源綠電智算融合示范園看到,一排銀色的集裝箱式空調矗立在園區,據了解,這些空調都是間接蒸發冷卻空調,它采用的是自然風循環制冷,比普通的設備節省50%左右的運行能耗。
園區的工作人員每天穿梭在園區,對這里的“天然制冷”深有體會:“在東部地區的數據中心,夏天最頭疼的就是制冷系統高負荷運轉,但在這里,我們就像‘借了大自然的神力’。你看這些空調,冬天幾乎不用啟動,全靠自然冷風就能維持機房溫度。高原的藍天和冷氣流,就是我們最‘硬核’的節能基礎設施!”憑借卓越的節能表現,示范園已獲得省級、國家級“綠色低碳數據中心”稱號,并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A級認證。
如果說氣候是天賦,那么清潔能源的利用則是示范園的“核心引擎”。聯通(青海)綠電智算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洪麒介紹,園區創新構建“風光儲充+算力中心”的微電網架構,光伏板與風力發電機直接接入配電系統,形成“發電跟著算力走”的智能調控模式。
看著園區內近百畝錯落有致的光伏板方陣,李洪麒欣慰地說到:“這是四期項目中的‘風光儲一體化電站’,當光伏電量充足時,系統會自動將多余電力存入儲能電池,每年可發電1000萬度。”
這種“綠電直供”模式,較傳統數據中心降低碳排放40%以上,真正實現“每一度電都來自青海的藍天白云”。李洪麒笑著說道,在這里,“電老虎”被馴服,轉化成為了“綠巨人”。
最重要的是,三江源綠電智算融合示范微電網項目大幅提升了算力中心綠電使用比例,并通過微電網系統與算力負荷的協同效應,實現100%的綠電消納,是創新推動綠色算電協同發展、努力打造全國算電協同發展青海示范的重要舉措。
算網協同的“智能調度中樞”
示范園并非簡單的“綠色供電站”,而是算力與網絡深度融合的“智慧大腦”。
“我們這邊最大且最為突出的一個優勢的話就是網絡優勢,目前我們的網絡是直連國家一級骨干網,能夠滿足3600G的帶寬資源出租能力。”青海聯通的工作人員介紹,園區直連國家一級骨干網,形成覆蓋全國的“20毫秒時延圈”。
與此同時,從西寧到烏魯木齊這條線是直連國外地區,這樣一來,中國聯通三江源綠電智算融合示范園不僅能夠承載國內的數據存放,還可以承載國外的一些數據存放。
據悉,自去年3月29日以來,園區面積由50畝擴展到79.7畝,今年將擴展到305畝,未來規劃至1800畝。示范園的崛起,離不開政策與產業的“雙向奔赴”。青海省將此地列為“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核心項目,七部門聯合印發工作方案,推動“算電融合”示范經驗全國復制。
園區內,青海省綠色算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通算電融合應用創新實驗室等機構落地生根,產學研一體化培育算力人才。與此同時,中國聯通積極踐行“東數西算”戰略,成為服務全國的大規模綠色算力基地。
“青海省為我們提供了‘綠電直供’專項通道,確保光伏和風電競價上網的電量優先輸送到園區。政府還推出了‘碳積分獎勵’機制,每消納1度綠電就能獲得積分,未來可兌換算力服務或稅收優惠。”在李洪麒看來,這種政策“組合拳”,讓企業既能扛起環保責任,又能獲得真金白銀的回報。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青海省“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政策支持下,示范園首創“算存聯動、算隨價動、電算協動”機制:通過AI優化溫控供電模式,動態調整算力分配;根據綠電價格波動智能調度任務,實現用能成本最優。
目前,示范園已經吸引了很多企業入駐,一期上架率達90%。在今年1月,中國聯通·阿里云萬卡綠色算力項目在園區三期成功點亮,形成全國首個基于云計算調度的全國產化自研萬卡集群,為智慧城市、醫藥健康、智能制造等領域提供高效算力服務。3月,發布“青海綠算云”產品,深度融合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支持私有化部署與云服務,實現“即接即用、彈性擴容”,賦能政務、工業、教育等多元場景。
“在算網一體優勢方面,我們這邊承載著青海省骨干云池和政務云池,打造了百分之百的綠電智算融合示范園區。像我們的中考成績、執法記錄數據都存放在我們的一期機房內。”青海聯通的工作人員說道。
在示范園,運維團隊的工作充滿挑戰與創新。由于地處高原,氧氣稀薄、晝夜溫差大,對設備穩定性和運維效率都是考驗。運維交付部阿克明介紹,通過“AI+AR”等技術,無人機搭載紅外熱成像儀能自動巡檢光伏板、風機和儲能設備;AR眼鏡則讓工程師實時查看設備健康數據,遠程指導故障處理,提升了30%的運維效率。
綠電消納:從“最后一公里”到“零距離”
“綠電百分百消納”不僅是技術命題,更是生態承諾。青海聯通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設計,徹底打通了清潔能源從“生產”到“使用”的“最后一公里”。園區內,光伏板陣列如同“電能向日葵”,實時追蹤陽光軌跡;儲能電站如同“電力水庫”,平衡晝夜供需;智能調度系統如同“電網指揮家”,精準匹配每一瓦綠電的流向。
筆者算了一筆“生態賬”:“按年發電1000萬度計算,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6000噸,相當于植樹造林30萬棵。”
站在三江源示范園內,一座“綠電直供、算網協同”的超級綜合體已然成型。這里沒有傳統數據中心的“能耗焦慮”,只有清潔能源與智能算力的和諧共振。每一縷光伏電流、每一陣高原清風,都在為算力“綠巨人”注入能量。
阿克明對于園區擴建規劃充滿期待:“預計到2025年底,二期、三期、四期都將建設完畢,示范園機架達到2萬、算力將達到2.6萬P,可滿足‘東數西算’海量數據傳輸需求,提供安全可靠和靈活高效的算電協同定制化服務,助推綠色算力產業‘建圈強鏈’。”而李洪麒的愿景更為宏大,未來將在全國推廣這種“綠電+算力”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在這片海拔2500米的土地上,“電老虎”已徹底蛻變。中國聯通三江源綠電智算融合示范園,用技術創新與自然稟賦的雙重力量,為全球算力綠色轉型提供了“青海方案”。
青海聯通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綠電直供、算網協同的超級綜合體。通過集約化布局和規模化運營,讓這里成為扎根青藏高原、服務全國的綠色算力引擎,真正實現“一度綠電都不浪費,每一份算力都高效”的可持續發展愿景!
記者手記:
當數據洪流在雪山腳下奔騰,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數字經濟的蓬勃,更是一份守護綠水青山的鄭重承諾。從“天然冷源”到“智能調度”,從“風光儲算”到“政策護航”,這里的每一處創新都在詮釋:綠色算力不是選擇題,而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雪山下的算力牧場,正以“綠巨人”的姿態,引領中國算力產業走向更高效、更清潔、更可持續的未來。
這里的故事,是青藏高原的清潔能源與數字科技的浪漫邂逅,也是中國踐行“雙碳”目標的生動縮影。當綠電百分百消納的夢想照進現實,我們相信:數字經濟與生態保護的共生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