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北的樓市,最近釋放出一個火爆信號——位于經開區高鐵新城的翰林府項目首開,128套房源瞬間售罄,在整體低迷的樓市行情下顯得格外扎眼。
當然,單個項目熱銷很難看出市場信號指向何處,再來看一下土地市場的動作。梳理高鐵新城近半年的土地出讓信息,教育用地、公共設施用地的數量明顯增多。另外,出讓的幾宗住宅用地,容積率都卡著2.5的線,擺明了要做第四代住宅、疊拼別墅這類高端產品。
此舉也就意味著西安經開區對高鐵新城的發展開始換思路了——從過往側重商業服務用地轉向居住與公共服務用地并舉,走上了產城融合、配套提升的路子。
事實上,當下的西安樓市賣方主導年代一去不復返,市場上有錢的開發商就那么多,怎么才能將手里的土地賣出去呢?除了區位、地段這些傳統因素外,還需要比拼的是教育、商業、公共配套及人口要素。
畢竟,對開發商而言,房子建好賣出去才是閉環,否則就砸在手里成庫存了。產城(產業發展與城市配套)融合、職住(工作機會與住宅需求)平衡這些要素也是重點要考慮的。
當下西安的開發區中,債務負擔最小的經開區,在西安未來土地拍賣競爭格局中值得重點關注。主要在于兩個方面:首先,其具備提升教育、商業、公共配套產品的財政能力;其次,產業發展方面有先手,意味著就業機會增多,人口導入有優勢。
高鐵新城開始“升溫”
在中國經濟格局轉型的當下,判斷區域發展潛力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工業產值。
以經開區為例,2024年GDP首次突破1300億元,同比增長近8%;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400億元,增速12.9%;工業總產值更是占到全市四分之一,充分說明其產業規模效應正在釋放。
工業產值創下新高之余,房地產市場的積極變化,也足以令人側目。
6月14日,西安經開區高鐵新城的翰林府項目首開,128套房源瞬間售罄,市場熱度可見一斑。無獨有偶,克而瑞數據顯示,同樣位于經開區高鐵新城的白樺林曉項目以811組的周度客戶來訪量達,位列2025第20周全市第一。再往前追溯,經發·和瑞府首開即拿下8200萬業績。
翰林府效果圖
巧合的是,樓市升溫與政策加碼,幾乎同期來臨。
6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進一步優化現有政策,提升政策實施的系統性有效性,多管齊下穩定預期、激活需求、優化供給、化解風險,更大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這“四劑猛藥”,直指市場核心癥結,政策加碼意圖明確,暖風頻吹。
要知道,截至2025年1月末,重點50城新建商品住宅狹義庫存為31093萬平方米。包括北京、廣州、南京、武漢等在內的多個重點一二線城市,新房去化周期仍超過20個月(克而瑞數據)。這意味著市場消化完這些庫存需要近兩年時間,遠高于市場普遍認定的12個月健康水平。
聚焦西安,其2025年5月庫存面積達1046萬平方米,去化周期約為17.5個月。
樓市承壓之下,高鐵新城的表現,直白地反映了市場的真實判斷。
如果說翰林府開盤即售罄只是偶然,再來看一組數據:初步統計顯示,僅2025年,經開區高鐵新城將有近20個新盤在售,不乏多個純新盤。
密集推盤與熱銷現象背后,是區域價值重估的信號。
教育及商業配套升級
如果說工業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底氣,城市配套則是提升城市生活吸引力的關鍵。
其中,優質的教育資源對于開發區整體實力的提升和人口導入有著巨大推動力。
特別是在2025年,經開第四學校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該校獲得西安高新一中初級中學、高新第二小學聯合幫扶辦學,目前已經開始招聘教師。
還有最近關于西安五大名校“鐵一中”分校即將落戶高鐵新城的討論,也是沸沸揚揚。
經開一中
事實上,高鐵新城早已是教育資源富集之地,經開一中、經開一小、經開三小、經開第五學校、經開八小、西安博愛國際學校等優質學校在這里聚集,2024年經開第三學校更是晉級為交大附中“名校+”。
這只是一個側影,在交通、商業等領域的民生配套方面,高鐵新城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看交通資源,高鐵新城坐擁亞洲最大的高鐵西安北站,距離全國八大樞紐機場之一西安咸陽國際機場15分鐘車程,形成2小時航空圈、8小時鐵路圈和1日公路圈,輻射全國2/3以上的城市,在西安城市內部還連通了地鐵2號線、4號線、14號線以及機場城際線等軌道交通,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紫薇湖
圍繞這片“都市新中心”,秦創原?數字經濟產業研發中心、復星絲路中心等地標建筑正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約18.65公里的渭河生態景觀帶,未央湖、西安湖、紫薇湖、天璣湖,以及文景山公園、渭河城市運動公園等生態脈絡,讓城市充滿生機與活力。
正如區域觀察人士所言,“論西安的城市配套升級速度,高鐵新城確實下了很多功夫”。
產業支撐VS人口流入
其實“熱度”的變化,公眾感知最為明顯的除了城市配套改善,還有就業機會增多。高鐵新城要扛起“新門戶”的重擔,就得在這方面拿出過硬表現。
就業的核心是產業,一個有良好產業支撐的開發區,才能吸引人口流入。
比如,光伏行業龍頭企業隆基綠能就坐落于此,還有加速建設中的陜西建工新能源研究院、高通醫療研發生產項目、星展衛星通信基地、惠普生物醫療器械項目,都是高鐵新城產業活力釋放的具體注腳。
人口增長是最直觀的印證。盡管暫無高鐵新城單獨數據,但經開區的人口變化已能說明問題:2024年常住人口達55.04萬人,相較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2.06萬人,14年增加了32.98萬人,增長1.5倍。
西安北站
這種吸引力正向外輻射。西安市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西安常住人口1316.7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94萬人,增量人口超過鄭州、青島,位居北方城市首位。
支撐這種吸引力的,自然是經開區的雙重優勢。既依托北客站樞紐,以高鐵新城為核心構建西安都市新中心;又憑借產業集聚效應,帶動西安“北跨”發展。
鎬京筆記獲悉的一份資料顯示,在最新規劃中,高鐵新城正推進創新型都市樞紐區建設,目標是打造集國際交流、健康服務、生態休閑、商務金融、創新轉化、都市智造于一體的國際創新門戶、新質生產高地、樂享都市家園。
其發展空間不止于現有的42平方公里規劃范圍,更是融入渭河南岸整體格局,形成 “一軸一帶兩走廊,兩心五點四板塊” 的功能結構。
這種更具前瞻性、視野更加宏大的規劃,讓高鐵新城的未來有了更大想象空間,其在渭河南北岸協同發展、優化西安空間結構、激活北部發展潛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