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車窗被砸開后,小伙卻被警察帶走了,這讓網友們炸開了鍋。
7月2日晚,一趟本該平穩行駛的 K1373 次列車,卻意外成了 “蒸籠”,一場列車上的“高溫危機”,不僅考驗著乘客的耐心,更把鐵路應急服務的短板暴露得明明白白。
事情得從那次列車沖突說起。當晚20時28分,金溫鐵路上,一列貨物列車 “闖禍”了,它停車不及侵入正線,與K1373次旅客列車來了個 “親密接觸”,導致 K1373 次列車機車脫線。
雖說幸運的是沒有人員傷亡,但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車上乘客們苦不堪言。列車被迫在半路停滯長達3個多小時,而這期間,車廂內的空調“罷工” 了,燈也暗了一半,整個車廂瞬間變成了密不透風的 “悶罐”。
想象一下,7月的天氣本就炎熱,當晚金華的最高氣溫達37.9℃,沒有空調的車廂里,溫度直線上升。乘客們的衣服被汗水浸透,有人甚至脫掉上衣,可還是熱得受不了。
老人、孩子的情況更糟糕,小朋友們哭鬧不止,不少人直呼“要悶死了”“缺氧”。在這樣的絕境下,乘客們向列車工作人員求救,提出開門透氣的請求,還保證不會下車,卻遭到無情拒絕。
工作人員一句 “門不是說開就能開,要上面同意”,讓大家的心涼了半截。
就在眾人陷入絕望時,一位黑衣小伙站了出來。他手持錘子,向車窗走去。列車工作人員試圖阻攔,可小伙心意已決。
隨著他一錘又一錘砸向車窗,車廂內響起了“英雄,英雄”的呼喊聲。終于,車窗被砸開,新鮮空氣涌入,那一刻,小伙成了全車人的 “救命稻草”。
大家紛紛為小伙鳴不平,畢竟他是在拯救全車人的生命健康。好在鐵路公安處回應,只是對小伙進行了批評教育,并沒有拘留他。從法律角度看,律師認為小伙的行為,屬于緊急避險。
當時車廂內的高溫環境,對乘客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構成了現實威脅,小伙砸窗雖然損壞了列車財物,但相比之下,保護了更大的合法權益,即全車乘客的生命健康權。
這件事看似以小伙“全身而退”暫時告一段落,可背后的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鐵路部門的應急預案是否真的到位?按照規定,列車出現空調故障等情況,應開車門通風,可這次為何不行?是現場情況特殊,還是執行上出了問題?
其次,在長達3個小時的等待中,工作人員除了拒絕開門,是否采取了其他有效措施來緩解車廂內的悶熱?比如提供更多的降溫物資,而不是等到中后期才送些冰水、八寶粥和擦汗紙。
近年來,公共交通工具上因突發狀況引發的類似事件并非個例。2023年重慶軌道交通故障,車廂悶熱缺氧,也有乘客砸開玻璃門。
這類事件不斷提醒我們,有關部門和單位在面對突發情況時,應更加靈活、人性化地處理,多站在乘客角度考慮問題。
同時,鐵路部門也該好好反思,如何完善應急預案,提升應急服務能力,別再讓乘客陷入“要么悶著,要么砸窗”的兩難境地。
畢竟,乘客花錢買票,買的不僅是一張車票,更是一次安全、舒適的出行體驗。這次 K1373 次列車上的 “高溫驚魂”,希望能成為鐵路服務升級的契機,別讓類似的尷尬再次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