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取消生育登記與婚姻的強制關聯,明確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享有平等權益的政策引發熱議。有人調侃“發現致富新路徑”——通過多段非婚生育獲取撫養費、繼承權,甚至規避家庭義務。這樣的解讀,看似精明,實則暴露了對法律初衷的誤解,也折射出對婚姻、家庭和社會責任的片面認知。
從法律層面看,非婚生子女權益平等化,是對歷史歧視性制度的糾偏。在過去,非婚生子女在戶籍、教育、醫療等方面常面臨隱性門檻,其權益保障的缺失本質上是對未成年人基本人權的漠視。此次政策調整,核心是將“子女權益”從婚姻關系的附屬品中剝離,讓每一個孩子無論出身如何,都能在法律框架下獲得公平對待。這并非鼓勵非婚生育,而是通過制度兜底,確保弱勢兒童群體不被邊緣化。
若將這項政策異化為“牟利工具”,實則是偷換概念的危險邏輯。首先,撫養費的支付以保障子女健康成長為前提,并非供養生育者的“提款機”。法律規定父母有撫養義務的同時,也賦予其探視權、監護權等對等權利,“只談索取、逃避責任”的設想在司法實踐中難以成立。其次,繼承權雖不因父母婚姻狀態改變,但遺產分配需遵循法定程序,惡意謀取財產不僅面臨法律制約,更可能引發家庭倫理糾紛。此外,“親爹違法與子女無關”更是誤讀——直系親屬犯罪對子女政審、社會評價的影響,本質是對特定職業公共責任的考量,與法律層面的權益平等并不沖突。
更深層次看,婚姻制度與生育政策的解綁,是社會包容性增強的體現。現代社會尊重多元的家庭形態選擇,無論是單親家庭、重組家庭,還是傳統核心家庭,都應享有平等的制度支持。但這絕不意味著家庭責任的消解。婚姻的意義在于建立長期穩定的情感聯結與經濟共同體,夫妻共同承擔育兒成本、分擔家庭壓力,這種協作關系為子女成長提供了天然的保護屏障。反觀非婚生育,女性獨自承擔生育風險、育兒壓力和社會輿論壓力,所謂“致富”背后,可能是經濟困窘與精神孤獨的雙重困境。
真正的社會進步,在于消除制度性歧視,而非制造新的對立與誤解。政策調整是為了讓弱勢群體獲得公平保障,而非為投機行為提供土壤。我們倡導尊重法律本意,理性看待生育與家庭的關系,在追求個人自由的同時,守住責任與倫理的底線。唯有如此,才能讓每一個孩子在愛與責任的滋養下健康成長,讓社會在理性與包容中穩步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