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傳世的墨跡,數量極少,特別長篇作品,更是屈指可數,就用最難學的草書舉例,它的姿態狂野、簡潔,但是這并不代表,能隨寫一氣,恰恰相反,它最重規范,筆筆精準,字字遒實,把“草法”刻入骨髓。
只有這樣,寫出來的字跡,才能沉著自然,沒有虛浮、油滑之病,至于如何學習“草法”,臨學晉唐為優,此時古法最醇厚、最正統,有助于強悍根基,可是目前風靡的晉唐法帖,多是《十七帖》、《書譜》等。
首先“集字”作品,刻意編排,章法不夠自然,它們的內容和風格,僅有一種,內容籠統,不夠豐富且靈動,而且大多是拓本,字跡模糊,無墨色變化,學不到精細、純正的筆法。
幸好近期臺北故宮,展出“壓箱底”的書法珍寶——《效古人草書冊》,此帖藏有20幅懷素真跡,經專家鑒定,乃是晚年所寫,已達“人書具老”的境界,對于諸家風格,可謂熟悉至極。
全卷共計1500余字,懷素依據不同的名家風格,所寫20幅手稿,依據每篇的署款可知,模仿對象有張芝、索靖、崔瑗、杜度、皇象、鐘繇、王羲之等。
懷素并非機械復制,而是以禪意提煉古人神韻,就像崔瑗的章草,把個別波磔筆勢,化為行草牽絲,提升靈活性、動勢,給人帶來新鮮感和妙趣。
至于效仿“二王”的草書,則是充分延續秀逸一脈,駿健灑脫、暢意自如,王獻之的外拓,以及王羲之的內擫,盡數還原,用筆提按分明、雄秀兼具,章法和結體,也是動態中追求平衡,讓古人血脈,在自己的筆墨中重生。
不夸張的說,此作就是懷素存世字數最多、風格最全的墨跡真品,從古至今,一直遞藏有序,卷末附帶諸多的名人題跋,白居易、巨然、趙孟頫、祝允明、項元汴等,均曾鑒賞和評價,確認真跡無疑。
譬如白居易寫道:“懷素書沉若云郁,輕若蟬揚,蓋以章草為公笙……則虛心向往之,意抑又非操觚家所可及也,宜其流風回雪,獨得臨池三眛矣”,給出如此高的評價,足以見其之精妙。
清朝入內府,溥儀逃亡時,將其一起帶出宮,險些賣給日本人,后來幾經輾轉,存入臺北故宮,被視為“壓箱底”的秘寶,直到近期才公開,可時常臨摹,利用清晰墨跡,學習純正的古人筆法,感受不同風格,真正獲得提升。
而今,我們對懷素《效古人草書冊》,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折裝,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