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解析:
“十四五”期間,重慶兩江新區經濟總量持續攀升,2024年全域GDP達到5181.55億元,增長6%,穩居內陸國家級新區第一。
從總體經濟表現來看,GDP穩步增長,區域貢獻度顯著提升
兩江新區經濟總量在“十四五”期間實現穩步躍升,全域GDP從2021年的4206.94億元增至2024年的5181.55億元,三年累計增長23.2%,年均復合增長率達7.2%。盡管受全球產業鏈波動影響,2022年增速僅3%,但2023-2024年迅速回升至5.5%-6.0%,展現出較強韌性。作為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兩江對重慶經濟的貢獻持續強化,近年來GDP占全市比重穩定在15%,2024年達到16.1%。
在國家級新區競合中,兩江新區2024年GDP位列第4,與排名前列的上海浦東新區(17752.28億元)和天津濱海新區(8750.15億元)相比,兩江新區6.0%的GDP增速超過浦東新區的5.3%和濱海新區的5.5%,但略低于天府新區(6.6%)。盡管經濟總量與頭部新區仍有差距(浦東新區經濟規模為兩江新區的3.4倍),但其單位土地效能突出,以全市1.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16.1%的經濟總量。
“33511”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構筑產業發展新格局
“十四五”期間,重慶兩江新區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大力推進產業集群化建設,構建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33511”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形成了梯度發展、協同并進的產業新格局。
三大主導產業筑基強鏈,做大做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新一代互聯網及軟件信息業這三大核心領域,奠定產業發展基礎。政策精準賦能,兩江新區出臺的《重慶兩江新區推進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建圈強鏈行動計劃(2022-2025年)》和《兩江新區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龍頭引領行動計劃(2022—2025年)》,精準對標兩大主導產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長安、賽力斯等鏈主企業及華為、騰訊、寧德時代等產業巨頭帶動下,實現爆發式增長。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超55萬輛,增長88%,占重慶總產量約58%,2025年前5個月產量達27.1萬輛,同比增長79%,占全市比重高達72.6%。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2024年實現產值1554.9億元,其中新型顯示產值增長11.6%,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三大支柱產業補鏈延鏈,重點發展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生命健康、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完善產業鏈條。新能源及新型儲能領域,著力推動光伏儲能技術研發,加速贛鋒鋰電、太藍固態電池等重大項目落地。2023年發布《重慶兩江新區支持新型儲能發展專項政策》,加快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生命健康領域重點打造研究孵化基地和高端化學藥、醫療器械等綜合醫藥產業集群,匯集生命健康產業相關企業280家,2024年全產業規模達131.1億元。新能源及高端智能裝備領域與新能源、新材料深度融合,形成“新能源+智能裝備+新材料”的產業布局,2024年直管區新能源及高端智能裝備產業鏈規上企業完成產值383.3億元。
五大特色產業瞄準產業鏈薄弱環節與前沿領域,在新型顯示、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精準發力,填補產業鏈關鍵環節。依托《重慶兩江新區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提質升級行動計劃(2024—2027年)》,推動產業逆勢擴張,代表性項目如京東方重慶第六代AMOLED柔性生產線(位于兩江新區水土高新園區)產能持續攀升。
十一個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搶占人工智能、AI及機器人等前沿領域新賽道。創新運用“揭榜掛帥”機制,成功吸引并立項多個具身智能機器人項目,七騰機器人、華數機器人等多家企業上榜。此外,兩江新區近年來連續出臺《重慶兩江新區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重慶兩江新區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明確將未來產業列為重點支持方向,提供最高5000萬元的重磅獎勵,激發產業活力。
從“電子單核”到“汽車與電子雙輪驅動”,發展動能迭代升級
“十四五”期間,兩江新區通過“傳統產業高端化”與“新興產業規?;彪p軌并行,在汽車產業爆發式增長與電子產業深度調整的動態平衡中,完成發展動能的迭代升級。2021年電子產業以2534.97億元產值、45.5%的占比(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穩居首位,汽車產業次之,產值為2036.86億元,占比36.5%,二者貢獻超80%的規上工業產值。四年間產值及占比持續上升,2024年汽車產業產值達2481.63億元,占比飆升至52.3%,超越電子產業(1554.86億元,占比32.8%)成為兩江新區工業經濟新支柱。
兩大產業結構性變革,一方面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引領汽車產業增長,產量持續攀升,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僅為5.64萬輛,至2024年四年間增長約10倍,且增速持續走高,2022年增速達到282.5%。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每半分鐘產出1臺新能源汽車,2024年上半年“兩江造”整車產量達57.4萬輛,半年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另一方面電子產業主動調整,面對全球消費電子需求疲軟及產業鏈調整,傳統電子制造環節有所收縮,導致電子產業產值2022年至2024年連續經歷負增長。但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通過新型顯示(京東方AMOLED)、半導體等高端環節補位,支撐2024年電子產業產值穩定在1554.9億元,減緩了下行壓力。
? Copyright
雨前顧問原創作品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歡迎分享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