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課堂互動效率低問題用TRIZ矛盾矩陣清晰解析痛點,再結合AI工具生成個性化解決方案,我感覺腦海里有一扇窗被推開了。”談及參加學校“TRIZ+AI雙核驅動型師范生創新能力培養工作坊”的感受,廊坊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李婷眼中瞬間放出了光。
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既有深厚學養,又具備創新能力的未來師資?近年來,廊坊師院立足自身辦學特色,創造性將源于工程領域的TRIZ(發明問題解決理論)與人工智能(AI)技術深度融合,逐步構建起“方法論+技術賦能”的雙核驅動培養模式,著力突破師范生創新能力培養瓶頸。
“調研發現,傳統師范教育培養的學生,雖然教學基本功扎實,但面對實際復雜的教育教學情境時,往往缺乏解決問題的‘方法工具箱’。”該校綜合實訓中心負責人孫艷香一語道破探索成立“TRIZ+AI雙核驅動型師范生創新能力培養工作坊”的初衷。
如今,在工作坊中,像李婷一樣的首批52名師范生,通過“基礎—融合—實戰”三階模式,系統學習如何運用TRIZ的因果鏈分析、資源分析等工具,精準“診斷”教育教學中的痛點、難點。
針對“大班額教學中個性化指導不足”這一普遍性難題,學生利用TRIZ“分割原理”設計出多維度、動態化的分層教學框架;再借助AI學習分析工具,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進行實時抓取與分析,從而實現對不同學生群體的精準畫像與個性化輔導。理論方法與技術工具的碰撞,讓這些未來教師真切感受到,教育創新有一條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的科學路徑。
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武張飛有一個“雙重身份”:既是專業課老師,又是獲得認證的TRIZ創新工程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凈菜保鮮技術研究時,武張飛發現傳統化學保鮮劑與鮮食凈菜安全性之間存在著一對典型的技術矛盾。他沒有沿用傳統試錯法,而是帶領學生運用TRIZ的矛盾分析工具,系統梳理影響凈菜保存的各項參數,最終找到優化方案。這一成果開創了凈菜加工的物理生物保鮮新方法,直接服務于區域鄉村振興。
近年來,廊坊師院全力打造“T”型師資隊伍,并構建“34565”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學校籌措專項資金,鼓勵教師參加TRIZ創新工程師、SYB創業導師等認證培訓,目前已培養了近百人次的TRIZ認證師資。
美術學院副教授李靜指導學生團隊運用TRIZ理論并融合AI技術對傳統展館互動模式進行研究,其“數字化展館設計”方案被多家企業采納;學生創業團隊“紙育”則將TRIZ原理應用于傳統紙藝教具開發,產品已成功進入京津冀地區多所幼兒園……如今,廊坊師院相關探索實踐正深度融入區域發展,形成“創新回響”。
參加由廊坊師院和廊坊市科技局聯合舉辦的“創新方法暨創新工程師培訓班”后,廊坊二中美術教師褚華林感慨萬千:“現在掌握了因果鏈分析法,就能系統分析學生造型能力提升的瓶頸,設計出更具啟發性的訓練流程。同時,師院專家還指導我們探索利用數字繪畫工具和虛擬寫生平臺,解決了寫生條件受限、觀察對象單一等教學難題。”
在服務地方文化傳承方面,該校師生團隊將TRIZ與AI設計工具相結合,為廊坊國家級非遺項目——景泰藍產業注入新活力。他們通過“物質—場模型”優化釉料配方,利用AI生成符合現代審美的紋樣,使產品研發周期縮短40%。該項目一舉斬獲2024年“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銅獎。同年,學校與市文旅局合作開發的“安次有禮”系列文創產品獲得河北省文創大賽最高獎。
“師范院校的使命不僅是培養傳授知識與技能的‘經師’,更要成為塑造創新思維與變革能力的‘人師’,培養能適應并引領未來教育的創新領航者。”如今,廊坊師范學院正將“TRIZ+AI”模式系統性融入“人工智能+教育”微專業建設,并計劃聯合京津冀區域內多所中小學共建“未來教師”創新教育聯合實驗室。(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周洪松)
作者:周洪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