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盛夏羊城,智愈新章。2025年6月28日,“引領智愈”肺癌圍手術期治療新進展研討會在羊城廣州盛大召開。此次會議匯聚國內外肺癌領域頂尖專家,共同探討肺癌的數智化多學科診療策略、圍手術期治療前沿進展與未來趨勢,通過深度研討共繪肺癌診療新藍圖。
開場致辭
肺癌“智愈時代”曙光已現
會議在大會主席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的致辭中拉開帷幕。吳一龍教授指出,今天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日子,恰逢阿來替尼用于ALK陽性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術后輔助治療適應證上市一周年,這一年來已惠及超5000名患者,顯著改善預后。對此成果,我們深感自豪。本次會議涵蓋了人工智能(AI)在胸部腫瘤領域的創新應用,以及早期NSCLC圍手術期治療等前沿話題,旨在啟迪新思。
大會主席吳一龍教授致辭
隨后,圣詹姆斯大學醫院 Alessandro Brunelli 教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胡成平教授以及羅氏制藥唐宏毅女士也發表了精彩的致辭。他們表示,得益于圍手術期治療領域的創新、全身治療的革新以及外科技術的進步,再加上AI的助力,我們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正是醫學各個領域的協同進步與支持性發展,推動著我們向著更優質的治療方案穩步邁進,為患者點燃新希望。
Alessandro Brunelli 教授、胡成平教授、唐宏毅女士致辭
智啟未來
智療融合開啟肺癌多學科治療新篇章
《智啟未來:肺癌的數智化多學科治療策略》專題由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趙明芳教授主持,廣東省人民醫院鐘文昭教授帶來題為“人工智能在胸部腫瘤領域的創新應用:從技術、機器人到MDT”的精彩報告。鐘文昭教授指出,基于AI的3D重建技術可精準呈現肺部解剖結構,為肺癌手術規劃提供精準定位與導航;機器人系統有助于新輔助治療后手術精準實施。此外,AI 在多學科診療(MDT)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本地化部署的 AI 系統,精準歸納患者病情與就診記錄,利用信息處理和深度學習模型生成個性化治療建議,提升診療效率。相信MDT+AI 模式未來會比單純的多學科會診更高效、更具優勢。
鐘文昭教授匯報
精彩報告之后,馮衛能教授、高陽教授、梁毅教授、劉長民教授、柳向楠先生、劉勇教授、唐政教授、張波教授就“AI在醫療實踐中場景中的應用”相關話題展開深入討論。他們一致認為,AI技術在胸外科和腫瘤治療中的應用令人震撼。AI不僅能夠提升影像診斷準確性、輔助外科手術、提供個體化內科治療方案、還能優化MDT工作效率,簡化繁瑣病案資料的整理和數據處理等等,有望推動醫療工作的系統性革新。不僅如此,AI技術可作為醫療資源下沉的有力抓手,提升基層醫療診療能力。同時提及,AI大模型的發展需要循證醫學證據和優質數據訓練集的支撐,未來應通過不斷輸入復雜、少見病例數據進行不斷豐富和完善,以持續輸出高質量診療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羅氏一直深耕于智慧醫療領域,與頂尖科研型醫院攜手合作,深入探索AI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創新實踐,并開啟了“數字醫療孵化2.0”臨床孵化轉化創新解決方案,以期推動創新成果的轉化和孵化,助力我國腫瘤防治事業發展。
引領智愈
匯聚尖端智慧,共話肺癌輔助治療之道
《引領智愈:圍術期肺癌靶向治療策略》專題第一環節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袁雙虎教授主持,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帶來題為“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新輔助及圍手術期治療:臨床試驗結果與真實世界數據”的主題匯報,系統回顧了局部晚期NSCLC新輔助及圍手術期治療的里程碑進展、生物標志物價值及真實世界數據(RWD),并舉例分享ALK陽性NSCLC患者術后輔助應用阿來替尼顯著獲益的病例。
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匯報
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表示,很大比例臨床II/III期NSCLC患者由于體質差、虛弱、合并癥、高齡等原因,不適合新輔助治療,這部分患者應優先手術,并在術后進行輔助治療的重新評估。IMpower010研究是首個證實免疫輔助治療早期可切除NSCLC顯著獲益的Ⅲ期隨機對照研究,與最佳支持治療(BSC)相比,阿替利珠單抗治療可顯著延長患者中位無病生存期(DFS),PD-L1 TC≥50% 人群生存獲益更為突出,疾病復發或死亡風險降低超 50%,5 年總生存(OS)率達 85%。基于該研究,阿替利珠單抗成功獲批用于NSCLC 術后輔助免疫治療。對于ALK陽性早期NSCLC患者,ALINA研究展現了阿來替尼輔助治療的卓越療效,降低ALK陽性早期NSCLC患者76%疾病復發或死亡風險(中位DFS:未達到 vs 44.4個月,HR 0.24),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高度耐受性。在真實世界研究中,阿來替尼輔助治療同樣表現出良好的DFS獲益,3年DFS率達到92%。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最后還特別強調,II/III期NSCLC需要多學科管理和MDT討論,以確保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
IMpower010研究DFS和OS結果
ALINA研究DFS結果
隨后,廣東省人民醫院張潮教授分享了驅動基因陽性患者術后個體化輔助靶向治療策略,并就臨床中目前尚待解決的問題進行了解析,如最佳療程、去化療可行性、生物標志物指導價值、更早期及少見突變患者拓展等。圍繞這些問題,江本元教授、李旭教授、梁毅教授、李旸凱教授、萬仁平教授、肖霄雄教授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與交流,并表示盡管部分研究進行了相應的探索,但仍需更多研究數據的支持,此外實際臨床中輔助治療的時長受到患者經濟因素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阿來替尼在早期輔助治療適應證獲批當年就快速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成為目前國內首個且唯一*進入醫保用于ALK陽性早期NSCLC術后輔助治療的靶向藥物,極大提升了治療可及性。
張潮教授匯報
在“大咖點睛”環節,吳一龍教授、Alessandro Brunelli 教授、胡成平教授分享了他們對輔助治療的觀點。吳一龍教授表示,在EGFR、ALK輔助治療時代,輔助化療并非必須。ALINA研究作為阿來替尼與輔助化療的頭對頭陽性研究,已明確證實阿來替尼單藥輔助治療的顯著優勢。此外,ADAURA研究中前四個周期化療的可選性設置,為對比分析提供了契機,結果顯示加入化療并未為患者帶來額外的生存獲益。回溯過往,ICAN研究以及日本相關研究也一致表明,對于EGFR突變肺癌患者而言,術后接受輔助化療并不能帶來生存獲益。談及更早期NSCLC患者是否需要輔助靶向治療,吳一龍教授指出,I期患者5年生存率很高,約95%的I期患者無需輔助治療。不過,I期患者中確實存在高危人群,臨床中可借助微小殘留病灶(MRD)來指導輔助治療。
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則指出,臨床中較為棘手的情況是對那些新輔助后未達病理完全緩解(pCR)以及術前免疫治療無效的患者,術后是否需要繼續使用相同的治療方案,目前尚無明確答案,需要更為精準的生物標志物來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如循環腫瘤DNA(ctDNA)、MRD或其他生物標志物。胡成平教授強調,圍術期治療的總體目標是延長OS。在精準治療的時代下,利用生物標志物的檢測來指導圍術期NSCLC患者進行適應性治療是未來發展趨勢。
智領新程
萃取前沿睿智,共探新輔助治療方略
《引領智愈:圍術期肺癌靶向治療策略》專題第二環節由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雷杰教授擔任主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周世杰教授圍繞“阿來替尼新輔助治療ALK陽性NSCLC的真實世界經驗”進行精彩報告,詳細概述了新輔助靶向治療NSCLC的進展,并分享了阿來替尼新輔助治療ALK陽性NSCLC的回顧性研究及真實世界病例診療經驗。
周世杰教授匯報
周世杰教授指出,阿來替尼是國內外首個且唯一*早期、晚期全面突破的ALK TKI,為ALK陽性NSCLC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和突破。目前,驅動基因陽性患者是否能從新輔免疫治療中獲益還未可知,但從晚期一線到早期輔助,阿來替尼的探索已推進至新輔助治療領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與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共同進行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阿來替尼新輔助治療ALK陽性NSCLC取得了可接受的臨床和病理結果,主要病理學緩解(MPR)率達55.6%,pCR率達33.3%,并具有良好的手術耐受性和安全性,提示術前阿來替尼新輔助治療具有可行性。多項其他阿來替尼新輔助研究同樣顯示出較高的pCR率和客觀緩解率(ORR),進一步支持其在這一領域的潛力。
回顧性研究有效性結果
隨后,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周文勇教授分享了驅動基因陽性患者術前靶向治療的應用探索,深入探討了新輔助靶向治療的患者選擇、方案探索、安全性、生物標志物等關鍵問題,激發了與會者的深刻思考。在這些話題的引領下,吳軍教授、黃文海教授、錢凱教授、秦顯雨教授、張健教授和王守峰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討論。各位專家結合相關研究進展和個人臨床經驗,提出了寶貴的見解和創新思路。
周文勇教授匯報
在“大咖點睛”環節,吳一龍教授指出,圍術期靶向治療的獲益取決于藥物暴露時間的長度,而非某個瞬間的治療。因此,對于驅動基因陽性的可手術患者,進行新輔助靶向治療似乎意義不大,建議優先手術后輔助靶向治療,新輔助靶向治療主要定位是轉化不可切除患者。雖然驅動基因陽性腫瘤基本都是冷腫瘤,但不排除PD-L1表達非常高的個別患者,可能會從新輔助免疫治療中獲益,這需要進一步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和探索。
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指出,在與各位同行的深入交流探討過程中,自己收獲頗豐。新輔助治療和轉化治療在胸外科腫瘤領域極易混淆,而準確區分它們對于判斷哪些患者可手術切除、哪些不可切除至關重要。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還表示,中國胸外科同道在圍術期治療領域所展現出的學術水準,已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值得國際同行們的關注與學習。胡成平教授最后表示,精準醫學理念正在改變傳統治療模式,在臨床實踐中,應充分綜合考量患者個體特征、精準診斷結果、生物標志物檢測等因素,通過MDT協作以及AI技術的有力支持,選擇最適合患者的圍術期治療方案,從而切實有效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總結
本次研討會呈現了肺癌圍手術期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與實踐,激蕩前沿思想,明晰未來方向。通過專家們的深入交流和討論,我們看到了肺癌治療領域的無限可能,也感受到了科技在醫學領域的巨大潛力。隨著精準醫療與AI技術的飛速發展,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與生活質量提升值得期待。會議雖已落幕,但探索永不止步,業界期待下一次智慧碰撞,共啟肺癌“智愈”新篇章。
注:* 截至2025年7月4日。(文章發布日期)
撰寫:Max
審校:Max
排版:Kenken
執行:Uni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