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校聯動
共筑法治
為進一步深化檢校共建,依托檢察機關司法實務經驗與高校法學理論研究優勢,推動法治人才培養與檢察工作提質增效形成協同合力,在我院黨組副書記、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檢察長廖正幣和集美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副院長、教授羅施福聯合帶隊下,縣檢察院與集美大學“毅法行”社會實踐隊開展檢學共建。
走進治平畬鄉
賦能鄉村治理
6?月?30?日下午,雙方深入寧化縣治平畬族鄉,深入了解鄉村治理中的垃圾治理、老人贍養、玉扣紙非遺項目的傳承問題。針對個別子女不愿承擔贍養老人義務問題,探討通過對接“民事支持起訴的方式”與“司法關懷”路徑,幫助老人知法、用法,調解先行,再用法律托底,以更好地解決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
“溫潤如玉,扣之有聲”,北宋延續至今的玉扣紙,不僅記錄了“千擔紙萬擔糧,中央蘇區用玉扣”的紅色記憶,也見證20世紀70年代600?噸紙北上印制《毛主席選集》的時代榮光。如今,玉扣紙制作工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參觀紙都治平館,了解到玉扣紙生產難度大、習藝周期長,結合治平畬族鄉面臨著青壯年人口流失的問題,玉扣紙制作工藝傳承或許面臨困境。雙方與鄉鎮干部就傳承人管理,宣傳保障,資金保障等問題展開探討,強化與相關職能部門合作,共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公益訴訟筑盾
紅色基因鑄魂
寧化縣地處原中央蘇區核心區域,是長征出發地之一,紅色資源豐富、文物保護任務艱巨。自2021年以來,我院緊緊圍繞寧化“古韻客家、紅色故里”發展定位,將紅色文物保護作為品牌項目,以“留得住、傳得久、可持續”為目標,積極推動寧化縣紅色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進程。實踐中,我院針對發現的文物安全隱患、保護缺失問題,向相關責任單位發出檢察建議,督促落實整改措施,實現事前預防和事中化解。
7月1日下午,集美大學“毅法行”暑期社會實踐隊到縣檢察院調研了解文物與文化遺產的檢察保護實踐。針對檢察公益訴訟存在的辦案人員專業短板、線索來源單一、檢察實務研究滯后等問題展開熱烈交流。羅施福院長結合寧化蘇區縣情和我院紅色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建議積極參與文物與文化遺產保護檢察實務研究、蘇區法制研究,以實務問題驅動理論創新,推進檢察理論研究與實務工作深度融合。
法護文脈火
智煥品牌新
7月2日上午,雙方懷揣崇敬與熱忱,奔赴石壁鎮客家祖地和寧化縣客家文化交流與研究中心,旨在以法律視角探尋文化傳承脈絡,從法治維度汲取奮進前行力量。
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寧化石壁承載著全球客家人的精神記憶。像源自唐末戰亂的“葛藤凹的故事”,不僅化作端午掛葛藤的習俗,更衍生出吉祥物“葛藤娃”,成為連接客家兒女的情感紐帶,石壁牌坊、木活字印刷等文化元素也通過多種形式煥發新生。在客家祖地參觀過程中,發現景區文創產品不僅品類單一,且多數未標注注冊商標。在寧化縣客家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圍繞“客家祖地”品牌影響力的深化,聚焦品牌法治保護與創新領域展開交流,共同探討商標宣傳維權策略與文創產品開發路徑,力求為文化傳承與品牌建設找到切實可行方向。
此次聯合調研,不僅觸摸到客家文化的千年脈絡,更在與法律的碰撞中,明晰了文化傳承的“保護密碼”。雙方將以此次聯合調研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協作,共同探索檢校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徑。
文案:王天祥
編輯:伍舒婷
初審:楊水蓮
終審:李正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