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報第四版采用
新福建采用
2024年以來,寧化檢察院主動融入基層治理大局,以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動更高水平平安寧化建設為抓手,通過入駐縣綜治中心、聯合化解矛盾、召開檢察聽證、開展國家司法救助等方式,推動檢察職能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為平安建設注入法治動能。
派員入駐
搭建“檢察+綜治”聯動平臺
“上門”召開檢察聽證會聯動釋法說理
為破解基層治理中“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的難題,近年來,寧化檢察院以《人民檢察院信訪工作規定》為指引,探索“年輕干部+經驗傳承”的雙軌派駐模式,向寧化縣綜治中心輸送法治力量。
在派駐人員的選擇上,該院向年輕干部和新錄用干警傾斜,通過崗位實踐鍛煉提高干警服務群眾的意識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素質:一方面,通過以老帶新,注重發揮有接訪經驗的老同志對年輕同志的引導帶動作用,做到釋法說理的過程中有耐心、有溫度;另一方面,發揮年輕干警知識結構新、工作熱情高漲的優勢,鼓勵他們在接待群眾信訪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這一機制不僅讓檢察職能“沉下去”,更讓群眾訴求“傳上來”。正如駐寧化縣綜治中心的檢察官修仰洪所言:“在綜治中心接訪,能直接‘觸摸’群眾的急難愁盼,這種‘面對面’的鍛煉,讓我們更懂司法為民的分量。”今年以來,寧化檢察院累計參與信訪接待12件,提供法律咨詢8人次,召開檢察聽證會6場。
多維聯動
織密矛盾糾紛化解“同心網”
與轄區鄉鎮綜治中心召開聯席會
今年3月,寧化檢察院與轄區鄉鎮綜治中心召開聯席會。會上,該院向鎮綜治中心干部系統介紹檢察職能,聽取綜治中心的建設和實體化運行情況,并就基層治理工作重點、難點展開交流,對社區矯正規范化、信訪矛盾糾紛化解等問題進行會商,對找準法治賦能基層治理的結合點、發力點達成共識。
基層治理的關鍵在“事要解決”。近年來,寧化檢察院跳出“就案辦案”思維,以“聯席共建”明方向、“聯動化解”破難題,推動矛盾糾紛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
賴某與同村村民因承包竹山問題產生糾紛,于2024年6月控告對方盜竊。有關部門經審查,認為系民事糾紛,建議其通過提起民事訴訟解決問題。賴某不服,不僅多頭信訪,甚至還揚言報復。
到申請人務工所在地開展矛盾化解工作
案件受理后,寧化檢察院與縣公安局、賴某所在鄉鎮綜治中心組建聯合工作組,走訪原辦案機關、案件當事人,深入其所在鄉鎮,厘清問題癥結。同時,走訪當事人,進行釋法說理,講清糾紛不構成刑事犯罪的法律依據,雙方依法享有的權利和可能承擔的民事責任。
等賴某的心結被逐漸解開,該院于同年6月下旬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聽證員、縣公安局辦案人員在鄉鎮綜治中心召開檢察聽證會,通過現場擺事實、講道理,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共識,握手言和。
聚焦民生
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參與縣綜治中心信訪接待
檢察工作的“民生溫度”,最終要落在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上。
今年1月,寧化檢察院派駐工作人員在縣綜治中心接待張某時發現,其妻子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及保險理賠金額不服,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
解決群眾的“煩心事”刻不容緩。經該院研究決定,由院領導包案辦理,制定化解方案,對原案進行審查摸清案情,走訪信訪人找準“痛點”,聯合信訪人所在地綜治中心共同開展釋法說理工作。
經多次面對面溝通,擺事實、講道理,信訪人的對立情緒有所緩和,并向檢察官說出心中的顧慮:原來,張某的女兒獨自撫養孩子,卻因患病喪失勞動能力、無法外出工作,基本失去撫養條件;張某本人年逾六旬,僅靠種植少量稻谷、煙葉維持生計,而其妻子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又因車禍不幸離世。雙重困境下,張某不得不承擔起撫養外孫的重任,家庭條件極度困難。
寧化檢察院經審查認為,張某的情況符合國家司法救助條件,便將其納入國家司法救助范圍,發放司法救助金3.5萬元,幫助這個困難家庭渡過難關。
2024年以來,寧化檢察院通過辦理國家司法救助案件,救助刑事被害人6人,其中,幫助1人恢復殘疾人補助、幫扶1人實現就業,發放國家司法救助金18萬元。
文案:曾勇、裴秀菊
編輯:伍舒婷
初審:楊水蓮
終審:李正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