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有類似的疑問:“我一在外面吃飯就覺得特別渴,是不是味精會讓人渴?”還有人說:“餐館的很多菜肴會特別入味、醇厚,家里怎么都做不出來,是不是因為廚師加了‘科技與狠活’,比如鮮味核苷酸。”
其實,就算是傳統熬制的高湯,里面也天然含有這些鮮味核苷酸。
之所以在外面吃完飯會覺得“口渴”,并不是因為味精和雞精,而是一餐中攝入的鈉總量太高了。
來源:攝圖網
餐廳的菜吃完“口渴”的原因
餐廳的菜肴在炒制之前,肉類原料已經提前碼味,用鹽、醬油、雞精等腌制過了,這意味著大量的鈉已經深入菜肴內部。然后,在下鍋炒的時候,一道菜里,又放了多種增鮮的醬料,還有糖,這菜的味道沒法不鮮。而且由于糖能“調和百味”,和鹽會互減味道,所以吃的時候也不會覺得特別咸。
吃完了之后的幾小時中,會感覺到很渴,這是因為鈉離子發揮“腌肉”作用了。鈉屬于強烈親水的物質,鈉離子在體內會“綁定”大量水分子,提高血液滲透壓,所以會讓人感覺口渴。
來源:攝圖網
大量的鈉吸水能力極強,而且由于腎臟排鈉能力較弱,多余的鈉離子短時間內難以從身體中排出,暫時引起體重上升,甚至是浮腫。
總結一下,餐館的菜,往往是超高鈉的菜,其中包括鹽、醬油、蠔油、雞精、味精等多個來源的鈉。而各種高鈉配料的疊加效應會讓人感覺口渴,絕對不能只歸罪于味精,或者核苷酸鈉鹽。
鹽,自古以來的“防腐劑”
鹽是最古老、最常用的防腐劑。即便像魚、肉那么容易腐敗,只要加大量的鹽,做成咸魚咸肉,就能長期保存了。加大量的鹽,其實是一種變相脫水方法,因為鹽把水分子霸占了,微生物就難以利用水分子來增殖和產毒了。而且因為鹽已經提前腌制入味了,不是僅在表面上,而是深入到食材的深處,所以涮水也出不來。
不光是餐館里的很多菜,外面買的熟肉產品,雖然剛吃的時候感覺不是特別咸,其實內外浸透鈉離子之后,鹽的總量非常可觀。也就難免會導致吃了之后幾個小時都感覺渴了。
來源:攝圖網
人一旦渴了,就會想喝水,而且白水都不解渴,就想喝點爽口的甜飲料。其實這也是套路之一,早就有國外研究發現,覺得嘴里咸或者口渴,顧客就會更想喝點飲料。而飲料是餐館里重要的效益來源,能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家中常見調味品含鈉量
為了讓大家對日常烹飪中的鹽分攝入心中有數,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家中常見調味品的含鈉情況,建議收藏哦:
每1克普通雞精中,大約含有200毫克的鈉,換算過來,這差不多等同于0.5克鹽的鈉含量 。
而 “薄鹽雞精” 的鈉含量相對低些,每1克約含160毫克鈉,大致相當于0.4克鹽 。
再看看蠔油,15克(也就是常見的1湯匙)蠔油里,鈉含量高達678毫克,約等于1.7克鹽的鈉含量,和低鹽醬油的鈉含量基本處在同一水平 。
核苷酸二鈉作為增鮮劑,在食品里的正常添加量是很小的。正常使用并不會帶來口渴,就像你喝一碗不加鹽的清雞湯之后不會感覺很渴一樣(雞湯天然含有較多鮮味核苷酸)。
因為少量的鮮味核苷酸,根本無法像大量鹽那樣有效提升血液滲透壓,綁定大量水分子,從而讓你感覺身體缺水。
味精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你在白水里加百分之零點幾的核苷酸二鈉或味精,喝了是不會渴上好幾個小時的,而且根本沒有那么濃的鮮味。
在大部分情況下,它們是無辜背鍋了,以此掩蓋了餐館菜肴通常高鈉含量這個事實。
來源:攝圖網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味精(谷氨酸鈉)中的谷氨酸部分,毒性比食鹽(氯化鈉)還要低,甚至谷氨酸對肝臟和腸道的修復都有好的作用。人類喜歡它的味道,絕不是偶然的。
但如果是大量谷氨酸,再配上大量的鈉和糖,就不是我們的身體所能長期承受的了。
(來源:科普中國,內容來自范志紅原創營養信息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