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與分類委員會(IMA-CNMNC)嚴格審查與投票通過,我國又一新礦物秋明磷銻鋅鉛石(Qiumingite)正式獲得批準,新礦物編號IMA 2025-008。該礦物以我國著名數學地球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秋明命名,以致敬和表彰他在地球科學領域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秋明磷銻鋅鉛石的研究與申報工作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學研究院李國武教授團隊博士生孫寧岳、薛源博士,以及帕多瓦大學意大利科學院院士Fabrizio Nestola等合作完成。
秋明磷銻鋅鉛石的晶體結構
秋明磷銻鋅鉛石(縮寫Qmg)的掃描電鏡背散射電子圖像
秋明磷銻鋅鉛石是一種復雜的磷酸鹽礦物,屬于砷碲鋅鉛石族(Dugganite Group),其理想化學式為Pb3(Zn2Fe3+)Sb5+P2O14。該礦物產于中國云南省東川銅礦帶的氧化帶,是一種表生礦物。它是云南省東川銅礦帶發現的第七種新礦物,這七種新礦物全部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X射線衍射晶體結構實驗室李國武教授研究團隊完成結構解析及新礦物研究命名工作。
東川地區的新礦物研究始于1980年,時任實驗室主任的馬喆生教授在該區首次發現新礦物“單斜銅泡石”(后于2014年正式命名為富銅泡石)。此后,李國武教授研究團隊在2021-2022年間先后發現四種東川石族新礦物和翠海砷銅石新礦物,并研究制定了東川石族的分類命名方案,成為我國首個獲得國際批準的礦物族分類命名方案。截至2025年秋明磷銻鋅鉛石的發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物晶體結構實驗室完成東川一系列新礦物的發現與晶體結構研究,展現出長達四十余年的持續新礦物及礦物晶體結構與晶體化學領域的研究積累與傳承,為中國新礦物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
新礦物的發現及其內部晶體結構的研究,涉及大量礦物樣品的篩選、成分分析、衍射數據測定與結構模型解析等繁瑣而深入細致的具體研究工作。秋明磷銻鋅鉛石在結構上展現出超出其他類似礦物及人工合成物的復雜替代機制,為理解表生磷酸鹽礦物中的價態調節與成礦條件提供了珍貴范例。類似的高溫人工合成物已在材料科學中顯現出非線性光學性能,天然表生樣品的存在,表明該類結構物質在更低溫的水熱條件下也可實現晶體的形成和生長,在拓展其在材料學和功能晶體領域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成秋明,1960年3月出生于山西太谷,數學地球科學家,礦產勘查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科學理事會首批ISC會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地質過程與成礦預測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深時數字地球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主任。成秋明院士是國際知名的數學地球科學家和地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長期致力于非線性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研究,具有深遠的國際影響力。同時,通過開創性的科學研究和廣泛的教學生涯,在礦物微結構與形貌的非線性特征、礦物形成機制及元素替代過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新礦物發現者:孫寧岳,薛源,李國武*,Fabrizio Nestola,郝金華,沈洪濤,李暢。新礦物摘要近期發布于歐洲礦物學雜志上Sun, N., Xue, Y., Li, G., Nestola, F., Hao, J., Shen, H. and Li, C. (2025) Qiumingite, IMA 2025-008. CNMNC Newsletter 86, Eur. J. Mineral., 37.
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