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胖胖這幾年有一個感覺,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有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味道。
不是說大家神經(jīng)太敏感,而是有時候,一點風吹草動,就能引起一場“誤傷級”的連鎖反應。
比如有人看了你一眼,可能是單純瞟一下,但你腦子里已經(jīng)跑了八個劇本。
當然,也不能怪誰玻璃心,畢竟這年頭,一旦發(fā)生過一些類似的負面新聞,敏感點的便會杯弓蛇影,一聽見響動就跳起來。
安全感這東西,一旦碎了,補都補不回來。
但問題也來了,如果“害怕出事”變成了“總覺得別人有事”,那誤傷無辜的事,是不是也就變得越來越頻繁了?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7月4日,杭州日報報道了一則事件:
這事呢,發(fā)生在北京環(huán)球影城,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事情的起因,是一場“偷拍誤會”。
當時,一名身材較為壯碩、頭發(fā)也偏短的女生在排隊時低頭看手機,結果被旁邊兩名女生誤以為是“男扮女裝”的偷拍者。
對方直接當場質(zhì)疑,毫不含糊,言語中的敵意和緊張拉到了滿格,甚至有一位脫口而出:“我剛才看你像是男的!”
而被冤枉的女生,則是情緒直接崩潰,站在原地大哭自證清白:我就是個普通女生,只是在玩手機,根本沒有偷拍。
事后,兩名質(zhì)疑者連忙向?qū)Ψ降狼福姓J自己誤會了。但視頻已經(jīng)傳到了網(wǎng)上,發(fā)酵開來之后,事情就再也不只是“誤會”那么簡單了。
這事登上了熱搜,也激起了兩撥輿論的對撞:
一邊是憤怒的男性網(wǎng)友,指責“只因為像男的就能隨便查人手機?”“如果真是個男的,那就真成了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另一邊則是警覺的女性網(wǎng)友,她們說:“誰愿意無端懷疑別人?現(xiàn)實里偷拍太多了,不得不防。”
說白了,這不是一場普通的誤會,這是時代的裂痕透過一件小事被放大之后,映照出的集體焦慮、性別緊張與安全幻覺。
我們已經(jīng)進入一個“安全防御優(yōu)先級遠高于信任默認”的社會。
但問題是,當全社會都養(yǎng)成了先設防、再判斷的習慣,那誰又來負責被誤傷的那部分人?
在這件環(huán)球影城的“偷拍誤會”中,被誤會的女生只是因為“不夠女性化”,就被質(zhì)疑、圍觀、指責,情緒崩潰之后,才發(fā)出“我只是在看手機”的震怒。
但請問,像不像男的,是罪嗎?
長什么樣,穿什么衣服,是不是短發(fā),是不是高大,這些跟是否偷拍有什么必然關聯(lián)?
真正該質(zhì)疑的,不應該是她的外貌,而是我們社會是否還給個體留有足夠多元和安全的存在空間。
可以說那兩位女生是出于安全意識,是怕被偷拍。
但問題是,“怕出事”不等于“可以隨便懷疑”。
我們當然要鼓勵女性勇敢反偷拍,但要有明確的事實,證據(jù),說到底,這份勇敢不能以“別人的人格擔保”為代價。
如果一切防御都能用“我怕”來合理化,那以后是不是任何一個長得不像主流審美的人,都會成為可疑目標?
是不是只要一句“你看起來有點像男生”,就能合情合理地要求你交出手機,接受調(diào)查,甚至承受公眾懷疑?
這是“安全”的勝利,還是“自由”的崩潰?
當然,胖胖還看到可怕的一點:
這類“誤傷型正義”,其實是某種“集體恐懼的轉(zhuǎn)嫁行為”:
確實現(xiàn)實中有可能發(fā)生偷拍、侵害事件,于是就開始用一種“寧可錯殺一千”的方式,來對抗恐懼。
結果就是,問題沒有解決,矛盾卻在擴散。
原本我們想構建一個更安全的公共空間,但現(xiàn)在卻變成了“誰看起來不夠正常,誰就得承擔不正常的后果”。
這樣搞下去,只會逼著人群不斷往“標準模板”里塞,誰稍微個性一點、外形獨特一點,就自動進入“待觀察名單”。
最終會變成什么樣?一個“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社會,所有人都壓抑個性、小心翼翼、活在別人的預判中。
這樣的杯弓蛇影,不該出現(xiàn)。
女性有權利自保,也有理由提高警惕。但這種權利不應該以冤枉別人為成本。
男性也有表達憤怒的理由,但這種表達不應以否定女性的安全焦慮為前提。
當然,如果只停在“女性有恐懼,所以可以理解她們錯怪別人”這個邏輯,那其實也在默許一種新的不公。
一個健康的公共環(huán)境,應該容得下恐懼和信任的并存、容得下不同的外貌和身份、容得下“我可以質(zhì)疑,但我也承擔質(zhì)疑的后果”。
你怕被偷拍,不代表你可以無證據(jù)去指控。
你怕被侵犯,不代表你能無限擴大“嫌疑人”的定義。
公共安全的底線,不是靠懷疑一切來維護的,而是靠理性判斷、規(guī)則保障、社會共識來支撐的。
胖胖覺得,這個事件之所以引發(fā)軒然大波,是因為它踩中了幾個“最敏感的神經(jīng)”:
如果你是女生,短發(fā)、壯一點,就容易被誤判成“可疑男性”;
如果你是男生,被誤會偷拍,有時候根本沒機會“自證清白”。
這不是“誰怕誰”或者“誰委屈誰”,而是我們在一個模糊的灰色地帶里,再這么搞下去,我們社會的集體信任感正在崩塌,而安全感也被裹挾著一起下沉。
一個社會,如果每個人都生活在隨時被誤解、被圍觀、被標簽的恐懼中,那它還能算是一個講規(guī)則的社會嗎?
偷拍必須嚴懲,這是底線。
女性有權利質(zhì)疑、反應,這是常識。
但質(zhì)疑的方式必須有證據(jù)、合理、合法、適度,否則它就從自我保護,滑向了另一種“傷害他人”的極端。
防御,不等于懷疑一切。
謹慎,不等于逼迫他人自證清白。
有安全意識是必要的,但不能把“懷疑”當成“合法武器”。
社會的底色應該是溫柔與理解,而不是風聲鶴唳的互相猜疑。
不然,我們就真成了“誰都可能是嫌疑人”的時代,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人人自危,個個孤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