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督導老師是Jeanne老師。
*本期督導內容來自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有彌聯合心理咨詢師內部團督,經過改編,隱去了來訪者的個人信息,督導文章主要用來交流與學習。歡迎投遞簡歷加入有彌聯合心理,參與我們的內部督導。
一個人過去的成長痕跡,他的童年生活,真的能如此影響后來的心智發展嗎?有些小時候生活艱苦,甚至遭受虐待的人,成年后依舊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自己創造不錯的生活。
我們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無論是寒門出生的高材生,還是從貧苦中掙扎著闖出一番大事業的人,他們似乎代表了即使有悲慘的過去,依然能憑著努力好好生活。或許這也是很多人對精神分析總是談論早年經歷有質疑的原因。
但如果我們看到足夠多的案例,就會逐漸理解為什么不同的早年經歷會塑造出不一樣的人格基礎。虐待性的養育環境會使一個人本能地蜷縮起來避免遭受更嚴重的傷害,也會畏懼力量的表達,畏懼展露攻擊性。如果家庭環境和養育者是無法選擇。也無法改變的,那么生命中的其他經歷就是這些不可改變中的變量。
蜷縮自保的人也有可能在其他的親戚、朋友、同學、老師那里獲得新的視角,就像黑暗縫隙中的小草,只要有一絲從裂縫中照進的光,就能繼續生長一樣。我們也不能忽略生命本身蓬勃向上的本能。這些因素較為均勻地共同作用,就能使一個人在內在仍有創傷和沖突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主觀能動性。
這也是曾奇峰老師常說的:人格改變的唯一途徑就是增加新的客體關系經驗。這也是為什么,在精神分析動力學取向的心理治療中,咨詢師既要關注來訪者的內在沖突和創傷,也要關注來訪者內在有力量的部分。
虐待滋養迫害
對未知的恐懼和敵意也許是生命本能。嬰兒從產道痛苦的擠壓中誕生,不再有溫暖的羊水包裹自己,也不再有運輸氧氣和養分的臍帶連著自己。從這一刻,連呼吸都得自己來,剛剛出廠的肺部猛地灌滿空氣。如果你劇烈運動過,應當體驗到什么叫做呼吸都是痛的。
這時外界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很可能傷害自己的,尤其還會讓自己感覺不舒服和痛苦,而嬰兒自己什么都做不了。這種被迫害的感受也許會儲存在最初的潛意識中。這并不是糟糕的部分,有時這種感覺能幫我們避免危險,讓我們知道害怕,遠離威脅。并且隨著悉心照料,這種被迫害的恐懼會慢慢被安撫。
但如果孩子生活的環境是虐待性的,這種對迫害的恐懼就會從幻想滲透進現實,并且這些幻想會被夸大,讓孩子感到生存受到威脅。虐待性的養育并不僅僅是暴力虐打孩子,或者讓孩子挨餓,用會讓人崩潰的方式懲罰等等,長期的忽視也是一種虐待,以及長期語言貶低、暴力辱罵,或者讓孩子生活在暴力的家庭環境中,各方面限制孩子使用資源等等,這些都能構成虐待性的環境。
虐待會滋養迫害,使孩子越發相信外部環境是危險的,身邊的大人是危險的,那些有權力、有力量的人都是不可控的,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傷害自己的。這樣的孩子也會畏懼自己身上有力量的部分,會把自體盡可能蜷縮起來。
另外一種情況,會出現在多子女家庭,又或者關系復雜的大家族中,那就是俗話說的“偏心眼”。有些家庭里的偏心程度會讓人驚訝,對其中一個孩子格外溺愛,卻對另外一個孩子極其仇視;或者對別人家的孩子無比慷慨,對自己的孩子情感和物質都極其吝嗇。
這樣不公并且沒什么道理的對比,會使孩子凝聚起非常嚴苛的超我,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會被糟糕對待,一定是自己不如另外那個孩子。因此會把外界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都吸收進來,很可能會在潛意識里深度認同這些負面的聲音。
這些養育行為和環境催生出來的迫害的感覺,以及嚴苛的超我和強烈的自我攻擊,對孩子而言是無法承受和消化的。孩子也沒有太多“武器”,他們沒有成年人那些“亂花漸欲迷人眼”式的防御和回避策略,他們本能會使用的就是自己的身體。
比如發展出軀體化的反應,沒來由地身體疼痛,還有可能會真的讓自己生病,嚴重的會自傷自殘。這類孩子內在會積攢大量無法言說也無法釋放的憤怒和攻擊性,以及很多悲傷的感覺,這些憤怒會指向他們內在的父母,但實際承受的是自己的身體。有的孩子還會用頭撞墻,或者扇自己巴掌,也許他們真正想要釋放暴怒的對象是養育者,是這個環境,是那些糟糕對待他們的人。這些憤怒會讓他們十分焦慮,因為內在那個迫害性的,很糟糕的客體形象持續影響他們。
圖為Jeanne老師在給公司咨詢師做內部督導
是美還是丑,與愛有關
Jeanne老師常常會在督導中問一個問題:“來訪者生活在這樣的處境里,有這些過往的經歷,你們認為他在自己心里是怎樣的形象?”
那些忽視、貶低、比較、打罵的體驗,是在把一個人的自體一寸一寸打得矮小、瑟縮,甚至丑陋。也許一個人并不是每天都活在糟糕處境里,但身邊最親近的關系里有這些部分存在,并且被自己吸收認同了之后,會內化成一種質疑、評判的聲音,讓自己內在的形象隨著這種聲音變形、扭曲。
我們天然會關注自己和其他人的外表,外在形象是我們展示給外部環境看的,有各種不同的功能。我們每個人還會有一個內在形象,是自己對自己的感知與看法凝結而成的。而我們在關系里的體驗是好還是不好,也與自身內在形象有關。
Jeanne老師認為:“如果我們去看一些好的友情或者婚姻關系的模樣,可以感受到這些好的關系,與關系中的人的內在美的感覺有關。一個人是不是能凝聚起足夠的愛意來緩解敵意,緩解怨懟。如果我們內在能有足夠的好的部分去緩解敵意和糟糕的感覺,這就能讓我們在朋友或伴侶或其他人眼里變成漂亮的存在。”
因此,當我們去思考容貌焦慮,思考那些總是認為自己很丑、不夠好看、不夠完美的聲音時,或許可以理解為是內在有一些敵意或者怨懟和憤怒的感覺,令自己感到自己是丑陋的。那種強烈的容貌焦慮并不會因為外表真的改變了而被安撫,有些極端案例中對自己容貌不滿意的人會反復整容,面部能做幾十次手術。
要想緩解對自己外在形象的焦慮,我們可以向內思考自己內在未被表達的憤怒、攻擊、嫉妒等等這類感受。這些感受需要被理解和接納,當內在開始能夠體驗到足夠的愛,足夠多的好體驗時,我們內在的自我形象也會發生變化,會帶來我們其實很美的感受。
事實上,用美或丑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和他人,也是在使用分裂的方式。我們可能會把一些理想化的部分,一些離自我意向比較遙遠的好品質投射到美的認知上,而把自己畏懼的,無法接納的,想要排除的部分投射給丑的認知。對自己的感知,無論是好、壞還是美、丑,這些分裂的部分也需要重新被整合在一起,我們才會體驗到更加真實和完整的自我,整合開始發生的過程也是我們在把原先戰火紛飛的內在家園重新修建成充滿善意的家的過程。
理解和容納,使痛苦開始有意義
就如開頭提到的,我們不僅要關注創傷和痛苦的部分,也要關注積極有力的部分。每一位來訪者能夠走進心理咨詢,都說明他們內在是存在有力量的部分,因為他們能夠帶著自己的傷痛尋求幫助,渴望著自己能有一些改變。
早年遭遇創傷的人,成年后也能正常生活,甚至還能有體面的工作,能順利建立家庭。這些有功能的部分就像養分雖然不足但終究照到了太陽喝到了水分的小草一樣。他們的生活里也曾發生過一些好的事,遇到過很好的人,他們也能在新的體驗里自行修復和矯正一些早年的體驗。這個部分是咨詢師值得關注的。
因為這些積極的部分也是來訪者內在能夠敞開的信號,并不是緊緊封閉著不讓一絲光漏進去的。尤其在面對那些對自我感知非常糟糕的來訪者時,咨詢師可以詮釋他們身上有力量的部分,比如:
“我注意到你現在仍然是保持著生命活力的,并且進入咨詢也是一件你想做,并且對你而言很重要的事。你也有能力描述你的經歷,也能帶來你的夢。這也讓我很好奇,在你過去如此困難的生活里,是哪些部分幫助了你,哪些事情是對你的成長有幫助的,讓你能夠進入治療來探索自己。”
Jeanne老師說,來訪者能對咨詢師敞開心扉,并且把自己的夢帶來,說明來訪者是有信任他人的能力的,這些都是來訪者身上有力量和有希望的部分。
在面對痛苦的部分時,更加需要重視與信任有關的部分。早年成長于忽視的,照料不佳的,甚至虐待性的環境中的來訪者,在咨詢中,這些遭受虐待的部分會被觸及,但觸及的前提一定是咨詢師和來訪者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因為這些被虐待的部分打開時,也會伴隨著很糟糕的感受一起出現,來訪者可能會再次體驗到這些經歷帶來的高度喚起的感受,他們會內疚,認為都是自己的錯才會發生這些事,嚴重的還會產生自殺的想法。如果這類來訪者在生活中沒有可以傾訴的成年對象,他們沒法把自己的經歷告訴其他人,也說明在他們的家庭系統中存在與信任有關的問題。
即使是愿意敞開自己,能夠帶來夢的來訪者,也依然要思考他們不敢信任他人的部分。尤其是他們內在有一對受損的父母,并且對自我的意象是非常糟糕的,認為自己非常黑暗、丑陋,這樣的來訪者會非常害怕自己不能被理解,甚至被指責。咨詢師需要能夠捕捉來訪者與此有關的焦慮。
當來訪者攻擊自己內在父母時,自己也會感到能量的渙散,仿佛生命的活力被抽走了。如果來訪者以前有過自認為很丑陋,或者與嫉妒、敵意、暴怒有關的體驗,他也會害怕把這些糟糕的部分帶入咨詢中,來訪者不知道咨詢師會如何對待自己這些丑陋的部分,這些部分又會不會破壞咨詢。
面對這一切時,咨詢師在和來訪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基礎后,需要變得更加主動一些,邀請來訪者進入更深入和更近的關系里,在這樣的關系里和來訪者一起思考移情和反移情的部分。很多時候來訪者談論自己對某種體驗的恐懼,其實也是在談自己對于暴露內在感受的恐懼,以及對靠近咨詢師的恐懼,來訪者擔心當咨詢師真的看見自己丑陋的部分時咨詢師會感到害怕。這些都是咨詢師需要在移情中詮釋給來訪者的部分。
在移情中思考來訪者,其實就是深入理解的過程。理解來訪者的恐懼、憤怒、敵意,理解這些感受帶來的痛苦。這些痛苦首先要在咨詢師這里獲得理解和接納,咨詢師帶著不評判的眼光涵容后再返還給來訪者。這些痛苦才能被賦予一些含義,被來訪者理解和接納。
最后,Jeanne老師提到好好在每一節咨詢中與來訪者告別,這樣的告別是與無情的分析機器相反的,帶著情感的溫暖的舉動。咨詢師要和來訪者建立的不僅僅是分析性、治療性的關系,還是一種真實關系。在真實關系里,是兩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反應的人在一起談論著與痛苦和沖突有關的種種。或許能建立真正有深度的信任,以及來訪者能夠把咨詢師內化成一個好客體,都是因為這是一段兩個人之間的有溫度的關系。
在真實關系里,能把咨詢師納入自己心里,讓心里住進一個好客體的來訪者,也能感受到與愛有關的好的體驗,可以緩解內在的敵意,滋養出與美有關的感受。就像曾奇峰老師曾說的:“只有儲備了足夠的溫暖,我們才經得起嚴寒的侵襲。”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