鎣山:華巖寺舉辦了首屆龔晴皋書法學術討論會、紀念龔晴皋誕辰260周年、全國名家手書歷代華巖詩選展等眾多大型活動,在書法創作和學術交流上發揮了積極作用。本次四山摩崖拓片展為重慶學者加強魏晉北碑書法學術研究提供了全面、系統和極具代表性的范本,彌足珍貴。從實踐角度看,作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擘窠極者”,對于我們自身書法創作也將起到十分有益的借鑒作用。
鎣山現場臨創大字
郭繼明:道堅法師以收藏家、學人視覺面對豐滿的石刻拓片為我們解讀了北朝石刻書法的史料價值和藝術成就。搭建起靜止的石頭與流動的歷史之間的橋梁,華巖寺的珍藏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這段文化的契機。令人激動和神往。作為中國石刻藝術與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拓片的展示、整理與研究對理解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宗教、書法、社會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并發揮“保真存遺”中的作用,尤其是對風化嚴重或遭破壞的原刻的史料補充。期待通過跨學科書法學、考古學、文獻學、鐫刻學、材料科學,進一步挖掘其多維價值。道堅為四山摩崖拓片的保護、研究與文化價值付出艱辛努力,我由衷為其點贊:
佛光千載出云崖,
猶帶煙霞照碧齋。
非是道堅勤護法,
何人石上認芒鞋。
茗子現場臨創大字
龍鴻:拜瞻華巖寺藏摩崖石刻拓片展,真是讓人激動不已!本次展品,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但就其崇高不凡的藝術價值而言,便足以攝人心魄,不論是圓融豪邁用筆成熟的一路軌范體現,還是拙中寓巧、巧拙互見的一路表達,均于北朝特有時段的文字奇特文化的浪漫景觀亦即人工與自然的人天合一展露無遺,或篆隸相參,或隸楷雜糅,或草意蘊含,或諸體兼容,均予人天真無邪的大美感受,蕩滌著觀賞者靈魂的最深處,昭示著忠烈渾穆魯公書風的鮮活來源,彌顯著北朝書仙揮動如椽巨筆所鑄就的高潔雅韻。清中期以來,碑學生焉,打破了帖學一統天下的固有格局,拜賞岡山為代表的四山摩崖刻經的筆意與刀鋒的交融混響,的確于碑學、帖學之外,回蕩著別樣經學的深湛博大和神秘超然!
龍鴻現場臨創大字
廖科:道堅法師,以佛學家眼光和入世精神關注重慶歷史文化遺存,特別是他披荊斬棘,帶領團隊搜集了大量重慶歷代碑刻拓片,為我們深入研究佛法在巴渝傳播和書法脈絡,提供了珍貴的歷史文獻。從山東等地摹拓回渝的摩崖刻經,以原大形式展現令人震撼,為我們大字書法創作提供了有價值的審美取法參照。
廖科現場臨創大字
張興成:今日去華巖寺博物館參觀北齊、北周岡山摩崖刻經拓片展,聽了道堅法師的精彩講解,以及近些年他們對重慶地區古代文化遺跡的調查、發現與整理工作,受益匪淺。
岡山刻經是北朝石刻書法的代表之一,為我們觀察北朝乃至中古書法史提供了豐富的視角,為我們理解清代碑學運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也為當代書法創變提供了有益的參照,值得深入地學習和研究。
張興成現場臨創大字
李永:這些北周大象年間(580年前后)鐫于山東鄒城崗山巖壁的佛經巨作,以圓筆為基,字徑盈尺,墨拓間石紋粗獷如龍蛇盤踞,褶皺裂紋與山巖肌理交融,在紙墨間重構了磅礴的氣象。其布局參差錯落,或仰臥鐫刻,或橫臥書石,如“曜金山”九字,盡顯古人“以筆寫石”的天人合一之境,令二維拓片亦涌動著千仞絕壁的生命力。
李永現場臨創大字
田萬東(九龍坡區書協副主席):這是一次十分難得的觀展學習,古樸雅素的字里行間透露出穿越時空的生命力,書者與講者、觀者通過線條的曲直、疏密、靈動,完成了心靈的對話。特別是有的文字亦行亦隸,書寫亦拙亦巧,觀之忍不住為之嘆服,亦撥動了內心習書的心弦,收獲頗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