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白云機場一則“充電寶寄存一天收費20元”的消息引發輿論熱議。隨著民航局對充電寶安檢新規的嚴格執行,許多旅客不得不面臨一個兩難選擇:要么放棄自己花幾十元甚至上百元購買的充電寶,要么支付高昂的寄存費用。
民航局為航空安全祭出充電寶新規,本應是一場守護生命的必要之舉,卻在廣州白云機場的寄存收費爭議中,演變成一場關于航空服務的公共辯論。每天20元的寄存費,不僅讓旅客陷入“寄存成本超充電寶售價”的荒誕困境,更暴露出航空服務領域“政策執行成本轉嫁”的深層痼疾。
民航局新規的初衷,是杜絕無3C認證充電寶的航空安全隱患,但政策落地時,機場選擇將監管成本通過市場化服務轉嫁給消費者,這種“一刀切”的收費模式,本質上是用商業邏輯解構了配套的公共服務屬性。當政策執行異化為“雁過拔毛”,公共服務就淪為了權力尋租的遮羞布。
機場寄存服務的定價機制,暴露出公共服務領域“成本黑箱”的積弊,盡管機場聲稱收費依據是“統一保管標準”,但充電寶的特殊性使其保管成本遠低于普通行李:無需防破損包裝、無需恒溫恒濕環境、無需頻繁巡檢。白云機場的定價策略,既未進行成本核算公示,也未引入價格聽證機制,實質是濫用壟斷地位的“合法搶劫”。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機場通過政策漏洞構建起“雙重獲利”模式,一方面,強制要求旅客在安檢口自棄或寄存充電寶,另一方面快遞渠道的壁壘,多數快遞公司拒收無3C認證充電寶,迫使旅客只能選擇高價寄存。
這種制度性設計,使機場成為唯一受益方:既規避了因旅客滯留引發的投訴風險,又通過壟斷服務攫取超額利潤。更值得警惕的是,當旅客被迫支付20元/天的“政策稅”時,實際上是在為監管部門的懶政買單。
因此,必須要求機場公示寄存服務成本構成,建立民航局、發改委、消協三方參與的定價協商機制,打破行政壟斷的定價霸權。此外,建立“基礎服務費+超時累進費”模式,首24小時免費,后續按5元/小時階梯收費,既保障應急需求,又避免資源浪費。
充電寶寄存費之爭,本質是政策實施時,不給予公共服務配套,卻用市場化去加重消費者負擔,當“便民服務”異化為“創收工具”,當政策執行淪為“合法加價”,損害的不僅是旅客權益,更是公信力的損失。一個連配套政策都不考慮,只讓老百姓乖乖扛下一切的政策,很難讓老百姓安心接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