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當全場齊誦《阿房宮賦》的聲浪響起,你會發現,他的課堂有些不同:授課不看講稿也沒有PPT,但詩詞歌賦、國學典籍卻是信手拈來。他就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杰,山東淄博人,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
“有一缸水,給出去一瓢,會很容易。”這份底氣,來自四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也印證了一位傳統文化傳播者的初心。
“行走的國學庫”:在山東大廈的講堂上,王杰全程脫稿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為政以德》,以《阿房宮賦》警句直擊“八項規定”現實意義......
印證初心的同時,更需要學術上“破圈”。
頻上《平“語”近人》:他解讀“家風”“民本”等九大主題,將“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的治國理念傳遍全國。在背熟兩萬多字講稿參與節目錄制后,王杰接連出現體重驟降、高燒癥狀......
公眾號“雙引擎”:創辦“領導干部學國學”(17萬+粉絲)、“實修實學”兩大平臺,每日推送“戒貪”“勤政”箴言。他保持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接納,用年輕人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傳播傳統文化。
不一樣的稷下學宮:在淄博市臨淄稷下學宮,王杰一直探尋的荀子文化創新性發展路徑有了更多啟發,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新媒體平臺,通過AI、數字人、短視頻等形式,讓荀子“活起來”,才能吸引眾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益受到國人重視,王杰的日程安排越發緊湊。但不管多忙,只要回到山東,他都要抽時間回老家看看父母。
家風行者:在淄博老宅中,他躬身為90歲的父親獻花:“爸,壽比南山,福如東海!”“與人為善,不與人爭”的家訓——這恰是《平“語”近人》“家風篇”的生動注腳。
從“逃課少年”到山大歷史競賽榜首:少時無心學習,王杰在小升初時落榜成了“旁聽生”,于是他棉花塞耳開啟苦讀。1980年,他報考山東大學歷史系,卻陰差陽錯被哲學系錄取。但山大的學術氛圍,學術土壤,為王杰未來的學術研究、學術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實學是一種以“實體達用”為宗旨、以“經世致用”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潮流和學說。作為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王杰在繼承古典實學的基礎上,倡導構建“新實學”的理論形態,努力打造新時期的“經世儒學”“仕林儒學”,助力民族文化復興。
這位來自山東的學者用畢生證明,真正的“頂流”,是讓千年智慧、思想照進現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以系統地總結,賦予它時代的內容,繼而發揚光大,并更好地傳承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