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德不到。德到了,得到了。德大于得,必有所得。得大于德,必有所失。”這句箴言以簡潔凝練的語言,揭示了道德與收獲之間的深層邏輯。從傳統文化的智慧土壤中生長出來的這一理念,在當代社會的各個領域依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在學術領域,嚴謹求實、謙遜求知是學者應有的品德。清代考據學派秉持“無征不信”的原則,對古籍文獻進行細致考證,終成學術大家。反觀當下,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部分人為快速獲取名利而抄襲造假,看似得利,實則喪失學術根基。而像樊錦詩這樣潛心敦煌學研究的學者,將一生奉獻給文物保護,在追求真理中實現價值,正是“德到了,得到了”的生動寫照。
職場中,職業道德、團隊協作與責任感是立足之本。稻盛和夫秉持“敬天愛人”的哲學,將員工幸福與企業發展相連,成就商業傳奇。對于個人而言,踏實肯干、誠信負責的員工或許短期未見回報,但長期會積累信任與機會;投機取巧者即便一時獲利,也難以長久立足。
商業活動本質是道德實踐。歷史上徽商以“誠信不欺”聞名,胡慶余堂高懸“戒欺”匾額,成就百年基業。現代企業如華為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贏得全球市場。反之,為逐利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雖能短期獲利,最終難逃市場懲罰。
從政為官,“德”更是根本。范仲淹“先憂后樂”的擔當,焦裕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獻,贏得人民愛戴。為政者唯有將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才能得民心、固根基;若為私利搞政績工程、貪污腐敗,終將失去一切。
人際交往中,真誠、善良、守信是建立信任的基礎。《論語》強調“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樂于助人、懂得換位思考的人,往往能收獲真摯情誼;自私功利者雖一時得利,卻終將被疏遠。
“德”與“得”的辯證關系,是人生永恒的課題。在學習、工作、從商、從政及人際交往中,我們都應堅守道德底線,讓“德”大于“得”。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穩致遠,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