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上海動物園通報嬰兒喝奶被趕# 有良心大V說:
在世界任何一個城市,嬰兒都是擁有最高通行權的存在,比盲人還要優先。如果發生上海動物園這種事,會有輿論批評,志愿者道歉,院方糾偏,市宣傳部借機宣傳一下嬰兒友好的城市文明建設理念。事件結束的不會有水花。
任何雙標背后都是一個隱藏的單標。那這些本地大V和各種洗地IP掩蓋的,是個什么標準呢?他們掩蓋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自私”,我擁有逛街吹空調等使用公共設施的最高權力,憑什么要讓給嬰兒?
嬰兒都是擁有最高通行權的存在——這句話好。
這句話特別溫暖且有道理。嬰兒作為生命最初始、最脆弱的形態,確實在社會共識里擁有一種 “天然的最高通行權”,這種 “通行權” 體現在各個方面。
從安全層面看,在交通規則中,嬰兒和兒童往往是重點保護對象,比如車輛經過居民區、學校附近需減速,遇到嬰兒車更要主動避讓;公共場所的設計也會優先考慮嬰兒的安全,比如護欄高度、防滑地面、無障礙通道等,本質上都是為了給嬰兒提供更安全的 “通行” 環境。
從社會包容層面看,嬰兒的哭鬧、需求往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包容。在公共場所,即使嬰兒因饑餓、不適而吵鬧,人們大多會報以理解而非指責,這種包容其實是在為嬰兒的 “生存需求通行” 讓路。而這段時間頻繁炒作嬰兒啼哭的新聞,背后隱含著某些外國文化滲透的影子,從厭男到厭嬰,總之目的是讓中華民族絕種。
從資源傾斜層面看,從家庭到社會,資源分配會自然向嬰兒傾斜。父母會優先滿足嬰兒的飲食、睡眠、健康需求,社會也會設置母嬰室、嬰兒護理臺等設施,讓嬰兒的基本需求能更順暢地 “通行”。
這種 “最高通行權” 的本質,是人類對生命延續的珍視,對脆弱個體的本能保護,也是社會文明的一種體現。畢竟,每個生命都曾是需要被呵護的嬰兒,這份善意其實也是在守護我們共同的 “起點”。
一個樸素卻深刻的真相是,所有生命的起點,都是柔軟、脆弱、需要全然依賴的 “嬰兒狀態”。
這種 “曾是嬰兒” 的共性,其實也悄悄連接起了所有生命。它提醒我們:對弱小的呵護,不僅是對某個個體的善意,更是對生命循環的尊重。
今天我們呵護一個嬰兒,本質上是在回應 “曾經的自己”—— 那個同樣被父母、被環境溫柔托舉過的生命起點。而當我們將這份善意延伸到更廣闊的生命群體中,比如流浪的幼崽、瀕危的幼生動物,也是在守護生命延續的鏈條。
這也是嬰童概念在近期得到頻繁炒作的深層次原因。所以,在我的八駿觀察池,始終有嬰童概念的影子,而且從中也果然躍出了很多駿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