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公文包
拿上小豬佩奇碗
一句懟臉自拍
“到點了到點了!
蹭飯蹭飯!”
河南鹿邑范莊村駐村書記董桂林
又敲開了一戶村民家的門
雖然常被網友調侃
“河南怎么天天吃面條”
但這位“90后”基層干部
用別具一格的“蹭飯工作法”
著實在網上火了一把
董桂林今年27歲,目前在某短視頻平臺已經有187萬粉絲,1600多萬贊。他的自我介紹是這樣說的:把申論寫在大地上,把理想實現在農村。董桂林初到范莊村時,面對的都是村民們略帶隔閡的客套,聽不到真心話。有天路過一戶農家,聞到飄出院墻的飯香,他忽然意識到“民以食為天”這句俗語背后質樸的情感紐帶。
于是,這位超級大e人有了主意。
嘴上說是“蹭飯”,實際上董桂林每次都沒空著手 。村民們看見這么不見外的年輕人要來家里吃頓飯,都愿意招待一頓,也都無一例外地被董桂林硬塞一袋袋的雞蛋、白面。
當村民鍋里的面條盛進村干部的小碗,董書記成了“小董”,從前的客套寒暄也轉為席間的無話不談。慢慢地村民開始主動喊他來家吃飯,甚至還拿出子女寄回來的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好東西。
蹭百家飯的過程迅速拉近了干群關系,董桂林也從中了解到村民真實的生活現狀及需求。同吃一鍋飯,這種看似簡單的舉動,實際上是對“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工作方法的生動實踐。
關于蹭飯短視頻帶來的流量,董桂林也有考慮。當媒體開始爭相報道、粉絲洶涌而來,董桂林的賬號開設了賣貨功能,櫥窗里開始掛出蒲公英茶、五香烤鴨蛋、芝麻鹽等當地特產,所有賣貨收益匯入村集體賬戶。
與此同時,他在蹭飯短視頻里,對著夾著烤鴨蛋的烙饃、撒上芝麻鹽的撈面條大快朵頤,被粉絲稱作“最絲滑的廣告植入”。此外,他還計劃做實體產業,吸引年輕人返鄉就業,這是比流量更珍貴的“留量”。
基層工作需要創新方法。董桂林巧妙利用互聯網,通過“飯桌”到“櫥窗”的架構,用“蹭飯”這種貼近生活、充滿煙火氣的形式,改變了傳統的帶貨模式,讓網友更加直觀感受到鄉村的風土人情和特色農產品。
交心的前提是用心,基層工作更是如此。這屆年輕人帶來了嶄新的工作面貌,他們眼界寬、善思考、懂傳播、敢實踐,展現了積極探索、勇于嘗試的工作態度,以及為村民謀福利的責任擔當。這種主動作為的精神,不僅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也能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凝聚起鄉村全面振興的合力。
來源:央視三農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