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吉林如同一部厚重的文化典籍,5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33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如珍珠般散落其間,其中有兩項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非遺里的中國》吉林篇,于7月5日晚8點在總臺綜合頻道(CCTV-1)播出,央視頻全網獨家首播。
本期節目跟隨主持人龍洋,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歌手、演員張含韻,以吉林非遺技藝為脈絡,深入探訪。觀眾將踏著中國朝鮮族農樂舞的鼓點,追尋長白山采參人的足跡,置身煙火升騰的吉菜灶臺,感受鐵花飛濺的匠人工坊,共同解碼吉林非遺。
舞動長白:非遺中的民族韻律
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田野間,鼓樂與伽倻琴聲交織,譜寫著農耕文明的活態史詩。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融合象帽舞、手鼓舞等十余種技藝,將稻作文化基因刻進每一個旋轉騰躍的動作里。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金明春,以精湛的技藝被譽為“象帽舞大王”,曾創造“30秒內甩動32米雙層彩帶并完成44次跳躍”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節目中,其弟子太永春挑戰“30秒內甩動33.4米超長彩帶并完成44次以上跳躍”新紀錄。金明春在傳承中勇于創新,融入武術的剛勁、芭蕾的優雅與街舞的靈動,致力于讓千年農樂舞在現代舞臺煥發新活力,吸引年輕一代。
山林瑰寶:采參與炮制的千年智慧
“棒槌!五品葉!快當快當!”長白山采參民俗的號子聲穿越千年,將觀眾帶回“放山”采參的原始場景。節目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趙炳林手持特制工具,演示著“拉幫—喊山—鎖棒槌—抬棒槌”的重要步驟,每一步都滲透著對自然的敬畏。
為平衡生態與傳承,趙炳林70年前便開始種植林下參。15年以上生長期的等待,恰似匠人“慢工出細活”的生存哲學,參農們模擬野生環境播種,不施農藥,僅靠自然雨露滋養。
而在人參炮制技藝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俊良展現了另一種“慢”的藝術:帶疤痕的參體要保留歲月痕跡,棗核艼的形成需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長。其家族四代傳承的炮制技藝,既保留人參的天然品質,又改變了藥性以滿足不同醫療和保健需求。如今,人參香條、人參化妝品、人參精油等衍生品的開發,讓這味山林靈物以“一物多用的非遺”形態融入現代生活。
聲動關東:阿里郎的時代變奏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喲……”阿里郎組合與卞英花在節目中創新融合傳統仗鼓、伽倻琴與現代架子鼓、吉他,以民族與通俗唱法的和聲賦予經典新聲。“我們改編過不下十個版本,從電子到嘻哈,不變的是旋律里的鄉愁?!苯M合成員權赫說,他們的專輯《阿里郎》曾作為內地組合首張海外發行專輯,讓世界感受到東方民謠的魅力。
在“傳承空間”,82歲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全花子傳授了朝鮮族顫音的情感表達技巧。如今,全花子培養的學生遍布各大院校,節目中,她與學生們時隔18年再度同臺,80余名師生的合唱凝聚著文化傳承的磅礴力量。
匠心造物:微刻與鐵藝的極致追求
在傳統工藝的匠心圖譜中,安圖隋氏鐵制品制作技藝詮釋著“鐵骨柔情”的匠人精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隋進才的代表作《熔冶游鱗》,以0.3毫米超薄鐵皮鍛造40條鐵魚,周身無焊點,全憑精湛手工鉚接成型。每片魚身需2000余次錘打,賦予金屬生命的律動。為精準捕捉魚類動態,他扎根水產店潛心速寫19載,在明太魚鰓部的鍛造中,每平方厘米需經受100次密集錘擊,讓冰冷的鐵皮仿佛擁有了呼吸的節奏。
其技藝精髓甚至啟迪現代工業,中車長客鉚工周晶輝從傳統鐵藝中汲取靈感,將手工鉚接工藝創新應用于CR450動車組建造,以1毫米的嚴苛誤差控制,實現了傳統技藝與尖端工業的跨時空共振。
在微觀藝術的維度,彭氏微刻以“咫尺乾坤”震撼觀者心靈。于松花石硯臺上鐫刻的微雕文字,纖毫小于米粒,創作近乎“盲刻”。93歲高齡的彭祖述歷時12年完成108方硯臺微刻,其中《論語硯》在硬度4~5度的石材上鐫刻近2萬字,獨創的“一手持刀,一手推石”技法,突破材料物理屬性束縛。其子彭沛傳承創新,以82塊松花石微刻60萬字《紅樓夢》,巧妙利用石材天然紋理呼應情節,使冰冷的石頭成為文學經典的立體載體。
黑土生花:吉劇的傳承與創新交響
植根于東北黑土地的吉劇,以二人轉為基礎,博采京劇、評劇等眾長,形成獨特藝術風格。在“創新空間”里,青年演員劉金、唐曉鳳帶來的沉浸式《時遷盜帖》,打破傳統觀演邊界,精湛的矮子功、手絹功和鮮活方言念白,展現出吉劇的蓬勃生命力。
在“傳承空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安靜芳為我們揭開吉劇的深厚底蘊。從二人轉的靈活互動到吉劇的程式化表演,從手絹道具的千變萬化到群體接拋的震撼絕活,無不彰顯吉劇的獨特韻味。單人表演時,手絹化作紅氈、令旗、武器,推動劇情發展;群體展示中,手絹接拋之間默契十足,將黑土地人民的豪爽性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吉劇在堅守傳統根脈的同時,積極擁抱時代創新,持續講述生動的吉林故事,傳遞深厚的東北文化魅力。
從長白山的林海到查干湖的冰面,從農樂舞的鼓點到阿里郎的歌聲,吉林非遺如同一面多棱鏡,折射出東北人民“敬天惜物、兼容并蓄”的生存智慧。這些非遺項目,或氣勢磅礴,或精妙深邃,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沉淀、傳承。它們是吉林的文化瑰寶,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創新發展的生動見證。如今,它們正以開放的姿態,書寫著“白山松水間,非遺永流傳”的時代華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