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突然取消原定于7月8日至9日的訪韓行程,僅在五天前才通知韓方。美國國務院給出的解釋僅有四個字——“國內局勢等原因”,再無更多說明。
耐人尋味的是,魯比奧雖然取消了韓國之行,卻仍將按原計劃出席7月10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東盟地區安全論壇(ARF)外長會議。韓國總統辦公室迅速發表聲明回應,稱這是由于美國“內部情況”,近期恐難成行。
這是李在明就任韓國總統一個多月來,首次有美國高級官員取消訪韓計劃。而就在幾天前,李在明剛在記者會上重申“實用外交”戰略,強調要“積極推動中韓關系盡快改善”。
魯比奧此次亞洲之行原計劃包括訪問日韓兩國。據韓聯社報道,魯比奧不僅取消了訪韓行程,其訪日計劃同樣也被取消。美方解釋稱這一決定與中東局勢有關——特朗普計劃于7月7日在白宮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舉行會談。
然而,這一解釋難以令人信服。從時間安排上看,魯比奧完全可以在參加馬來西亞會議前訪問韓國,正如最初行程安排所設計的那樣。
行程邏輯的矛盾暴露了美方理由的漏洞:如果美國“國內局勢”或中東問題如此緊迫,為何魯比奧仍能出席馬來西亞的會議?
韓國總統室政務首席秘書禹相虎迅速出面澄清,稱取消行程“是由于個人日程,與韓國的協商或外交事務沒有受到影響”。但這種急于“滅火”的姿態反而加深了外界的疑慮。
李在明就任總統以來,與特朗普政府的互動一直充滿波折。選舉當天未能按慣例與特朗普通電話,直到當選后第三天才實現首次通話。隨后,在參加G7峰會期間,李在明未能與特朗普會面,隨后又決定不參加北約峰會,再次錯過機會。
一個月過去了,李在明首次訪美以及韓美首腦會議的具體日程依然懸而未決,這在韓美外交史上實屬罕見。加上此次魯比奧毫無預兆地取消訪韓,若仍堅持認為韓美關系沒有出現問題,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特朗普政府似乎對李在明一直抱有冷淡態度。分析人士指出,李在明當選后提出的“實用外交”政策,特別是尋求改善對華關系的姿態,令美方感到不安。
在魯比奧取消訪問的背后,還有一個迫在眉睫的經濟問題。美韓之間的關稅談判陷入僵局,而美國單方面設定的7月9日最后期限即將到來。
李在明在7月3日的記者會上坦言:“與美國的關稅談判非常困難,無法確定能否在7月8日前完成談判。”他進一步指出,“雙方都不是十分確定想要什么”,但承諾會在談判中取得“以韓國國家利益為中心、務實共贏的結果”。
談判的艱難反映出雙方在經貿領域的深層分歧。特朗普政府一直對包括韓國在內的盟友貿易表現不滿,尤其是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積極爭取美國市場的情況下,韓國似乎未能滿足美方期望。
就在魯比奧取消訪問的同時,另一個外交動向引發關注。中方已通過外交渠道向韓國政府詢問,李在明是否能夠出席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抗戰勝利紀念日活動。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確認出席該活動。
韓國總統室表示,關于李在明是否出席抗戰勝利日活動,“正與中方溝通,但是具體內容不便透露”。韓國外交部官員則回應稱,“應顧全大局,考慮多重因素予以考慮。”
這一邀請恰逢李在明政府尋求改善對華關系的關鍵時刻。在當選前,李在明曾撰文表示“中國是韓國重要的貿易伙伴”,承諾將“努力修復并穩定管控因上一屆政府失策而惡化的中韓關系”。
上任后,他任命了具有留學背景的“知華派”金民錫擔任總理,這一系列行動令美方對李在明是否持“親華”立場產生疑慮。
在魯比奧取消訪韓的同時,另一項軍事交流仍在推進。美軍聯合參謀本部議長丹·凱恩將于下周訪問韓國,參加10日在首爾舉行的韓美日聯合參謀長聯席會議(Tri-CHOD)。這是美軍高層自前年11月以來首次訪韓。
此次會議將討論在美國主導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下,韓美日三國持續發展合作關系的方案。同時,美國要求韓國將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5%,這也是會議可能涉及的重要議題。
李在明政府面臨的安全課題還包括裁減駐韓美軍及加強戰略靈活性等敏感問題。這些議題都將考驗李在明政府如何在美韓同盟框架內維護韓國自身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