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人的印象里,健康體檢只要“陰性”二字,便是平安無事的代名詞。尤其是便潛血檢查,作為大腸癌篩查的一道重要關卡,很多人只盯著檢驗單上的結果,忽略了隱藏在數字背后的風險。68歲的H先生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連續3年便潛血陰性,他自認為萬無一失,第四年便索性沒再參加檢查,直到第5年,腹部莫名的脹脹不適感敲響了警鐘。
原本他也只是覺得肚子有點發脹,便秘了幾天,畢竟年紀也大了,不以為意。直到聽說幾位朋友陸續確診大腸癌,妻子一句“還是去看看吧”才讓他走進診所做了大腸鏡。檢查結果讓人震驚:橫行結腸內,一個40毫米大的平坦型息肉赫然在目,組織切片確認已是大腸癌,且發展到了ステージ2。
問題隨之而來:既然連續3年便潛血檢測都陰性,為什么體內的癌癥偏偏悄然生長?醫生解釋,便潛血檢查雖然方便簡單,但也有檢出率的客觀局限。數據顯示,第一次檢出的概率僅45%,即便癌癥存在,仍有過半數機會“檢漏”。連續檢查多年,檢測準確率才逐步提升,直到第七年勉強逼近99%。同時,國內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即使首檢陰性,在內鏡檢查中仍有0.23%的患者被發現癌變。
原因其實不難理解。便潛血檢測依賴糞便中是否混入肉眼不可見的血液,可現實中,腫瘤不一定時時出血,便血量也未必均勻混合在糞便里,再加上受檢者取樣手法、標本存放時間、檢測方法等都會影響最終結果。這些細節,一旦某個環節偏差,就容易造成“假陰性”。
好在H先生最終選擇了內鏡檢查,雖然發現稍晚,但幸運的是尚屬中期,及時切除,得以挽回病情。事后他說:“便潛血陰性那幾年,我完全沒放在心上,誰能想到不痛不癢的腹脹,竟然是癌癥信號。”如今他逢人便勸:“別迷信‘陰性’兩字,癥狀一旦可疑,馬上做內鏡。”
這場經歷也給我們敲了警鐘。便潛血檢查固然重要,但它從來都不是萬無一失。更何況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癥狀,等到便血、腹痛、體重驟減出現,往往已是晚期。別把檢查結果當成護身符,也別用“去年查過”來安慰自己。體檢報告只是參考,身體異樣才是最真實的警告。
真正聰明的做法,是該查的別偷懶,便潛血檢查年年做,偶有不適就配合大腸鏡,別怕麻煩,別怕疼,更別怕尷尬。因為健康這件事,從來都不是等著好運眷顧,而是靠自己多長個心眼去守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