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蜀道難》
蒲 劍
千里蜀道不僅是我國交通史上著名的古道,而且在千百年歷史歲月中積淀了豐富的歷史內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蜀道文化。蜀道之所以聞名于天下,相當程度上與歷代詩人、名士在其有關蜀道的詩文作品中的描寫渲染大有關系,李白一首《蜀道難》使蜀道聲名遠播即是證明。
李白畫像 梅凱 作,四川省方志館 藏(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李白其人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一說生于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李白是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他一生豪放不羈,游歷四方,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其詩風雄奇豪放,代表作包括《將進酒》《蜀道難》《靜夜思》等,其作品以想象力豐富、語言瑰麗著稱,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
李白自幼聰穎,5歲誦六甲,15歲已有詩賦名篇,好劍術、喜任俠,深受道家思想影響。24歲起辭親遠游,足跡遍及中國18個省份,登80余山,游60余江河,留下《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山水名作。42歲受唐玄宗賞識任翰林供奉,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3年,遭讒被“賜金放還”,其間創作《行路難》等抒發懷才不遇之憤。安史之亂中卷入永王叛亂,受牽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蜀道》國畫 岑學恭 作(圖源:廣元文廣旅)
李白到過劍閣嗎
李白是否到過劍閣,歷來有爭議。據薛天諱《李白年譜》記載,開元六年(718)戊午,李白“往來旁郡,游江油,劍閣等地。游江油,于《贈江油尉》一詩見之;游劍閣,于后作《劍閣賦》一文見之。江油屬龍州,在彰明縣北約百五十里,龍州、劍閣皆為綿陽旁郡”。這可以證明李白開元六年游劍閣的事實,而《蜀道難》詩中的描寫,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等有關劍門蜀道的景象,莫不與其地切合。李白以“劍閣”為題的詩作除《蜀道難》外,還有《送友人入蜀》《劍閣賦》《上皇西巡南京歌》等。如果李白未到過劍閣,他對劍閣有那么深的感情,會寫出數篇那么真實具體有關劍閣的佳作嗎?
李白《蜀道難》作于何地何時
《蜀道難》是直書見聞的,只有李白在蜀中才有此可能。《蜀道難》乃古樂府相和歌曲,唐寫本把李白所題為《古蜀道難》,這是他一系列仿古樂府作品之一。前人的《蜀道難》都是純寫蜀道的。陰鏗《蜀道難》寫到了靈關(今蘆山縣)、岷山、棧道、九折路(即九折坂)、七星橋(在成都),也涉及蜀中很多地區。張悰《蜀道難》純寫梁山(即大劍山)、棧道(即川北的劍閣道)。可見,歷來寫《蜀道難》都沒有超越巴蜀一步。李白借古樂府題寫《蜀道難》,也不會打破先例的。他寫的《蜀道難》仍然是很切題的。
李白詩中的“蜀道”有確定的含義。他說:“圣主西巡蜀道來,劍壁門高五千尺”“秦開蜀道置金牛”(《上皇西巡南京歌》)。蜀道是與劍壁、金牛相聯系的。相傳,秦惠文王欲伐蜀,因山道險阻,作五石牛,言能屎金,以欺蜀王。蜀王命五丁力士開道引之,秦軍隨而滅蜀。因名石牛道亦名金牛道。這條金牛道自梁州西縣(今陜西勉縣)而西,越七盤嶺,經朝天驛,過金牛縣、綿谷縣,達劍門關,并延伸到梓潼。李白和張悰一樣,寫的正是這一段金牛道。
《蜀道難》究竟寫于何地?李白寫《蜀道難》,首先回顧了傳說中最初幾代蜀王開國后不與秦塞交通,后來才開辟了太白山以東的金牛道的歷史,接著就開始了對這條蜀道北而南有順序的具體描繪。詩中借五丁力士開辟蜀道的典故,點出了金牛道上開頭的幾個驛站。從五丁峽,至青泥驛,直到劍閣,寫得有條不紊,次序井然,而這一切都是李白的目之所“見”,耳之所“聞”。非身歷其地,很難如此命意措辭。
由此可知,《蜀道難》詩不應寫于長安,而應寫于劍閣。我們又試以劍閣為立足點看,詩中“西當太白有鳥道”(“太白山”在鳳翔府郿縣東南四十里),與上句“不與秦塞通人煙”相連,“問君西游何時還”,西游乃“錦城”。這“遠來的人”從秦地出發,經“太白山”,盤盤“青泥嶺”(青泥嶺在興州長舉縣西北五十三里)然后來到劍閣,他的目的地是“錦城”,詩人“問君”之地正是在劍閣,錦城在劍閣西南。所以“側身西望長咨嗟”是詩人立足劍閣向“錦城”西望,但又加以“側身”,因“錦城”在劍閣西南而非正西,如系正西,則不必“側身”,轉身即可。已然判別《蜀道難》寫作于劍閣。
《蜀道難》作于何年,這個問題自宋代以來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歷代學者說法各異,莫衷一是。《蜀道難》這首詩最早見錄于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岳英靈集》,該書編成于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岳英靈集》編成之前。由于新舊《唐書》中關于李白在長安的行跡都只記他天寶初年供奉翰林一事,所以長期以來,人們以為李白初到長安是在天寶元年,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個看法才遭到人們質疑、討論并最終被推翻。1962年,稗山發表《李白兩入長安辨》,首倡李白一生曾兩次到長安之說。1971年,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肯定了稗山的說法,并推定李白初到長安是在開元十八年,而且說《蜀道難》是李白的“少作”。
《蜀道難》的作意和主題
游蜀道而興感慨,借古題而賦新詩,“蜀人自為蜀詠耳”“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至三復言之,浩嘆無窮,這既是詩題的要求,也是蜀道的實景,更是詩人的真切感受。他巧妙地運用神話、聯想和夸張等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突出地摹寫了蜀道山川的高、深、險、難,給我們展示了一幅驚心動魄、雄奇偉美的精彩畫面。它源于現實,但高于現實,顯示了青年李白銳敏的觀察力和杰出的藝術才能。
攀巉巖而長嘆息,聞子規而凋朱顏,望險隘而長咨嗟,這既是觸景生情,又是進一步襯托和渲染蜀道之行比登天還難的難度。正是這種強烈的離愁別緒,千百年來引起了無數讀者心靈的共鳴。要問青年李白為什么有如許的哀愁,答云:這是詩題的要求,和實地的感受。因此,它又是一篇抒寫旅途況味和征人情懷的抒情詩。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前人和李白的同時代人都有類似的說法。西晉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憑阻作昏,鮮不敗績。公孫既滅,劉氏銜璧。”張載的目的在于反對藩鎮割據,維護全國統一,他的主張得到晉朝最高統治者贊許。左思《蜀都賦》:“至乎臨谷為塞,因山為障……一人守隘,萬夫莫向。公孫躍馬而稱帝,劉宗下輦而自王。”表達了相同的政治主張。杜甫《劍門》:“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并吞與割據,極力不相壯。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可見,李白與杜甫等一樣,鑒于歷史上一些野心家在蜀中割據稱王的史實,而提出關于警惕跋扈將軍的割據,維護大唐帝國統一的主張,不過是繼承了張、左以來詠劍閣詩賦的傳統主題而已。這也是本詩的興寄所在。
作者簡介
蒲劍,四川省劍閣縣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劍閣縣散文學會會長。曾任劍閣縣法建辦主任兼司法局副局長、法制辦主任、劍閣縣作家協會主席。作品散見《中華辭賦》《星星詩刊》《散文百家》《中國市容報》《國防時報》等報刊。出版有《心谷跫音》《劍門雄風》《廉政詩鑒》《歷代名人劍閣情》《劍閣當代散文》等文集。
特別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蒲 劍(四川劍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