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寶爸寶媽們!今天咱來聊聊孩子那些事兒,就說當孩子心里住著受傷的小獸時,咱該咋整。
清晨五點,診室門輕輕推開,六歲的小雨攥著褪色恐龍玩偶,跟誤入人類世界的刺猬似的。這場景讓我想起那些蜷縮在角落的孩子,他們的痛苦啊,就藏在比眼淚更深的褶皺里。
咱先說說觀察這事兒哈。別著急給孩子貼標簽。孩子突然拒絕上學,或者把橡皮切成碎片,這可不是啥要消滅的“癥狀”,而是身體在發求救信號呢!我建議家長弄個“情緒氣象圖”,用不同顏色記錄孩子每天情緒變化。你就會發現,數學考試前那就是暴風雨要來了,跟奶奶視頻后那就是彩虹出現啦。
自然觀察法可比質問有用多了。有次咨詢,我讓焦慮發作的孩子用蠟筆畫“心里的怪獸”,結果畫紙上扭曲的線條,竟然藏著父母爭吵的影子。你在廚房做餅干時,給孩子個揉面團的機會,面團的溫度啊,比十萬個“為什么”都管用,能把孩子的心墻給融化了。
再來說說傾聽。真正的傾聽得像“慢鏡頭回放”一樣。孩子說“討厭上學”,別急著分析原因,先復述一下,像“你發現教室的白板比天空還亮?”然后等三秒,你就能聽到更真實的原因啦,比如說“因為小美的蝴蝶結和我媽媽的一模一樣”。
肢體語言就像沒翻譯的詩。有個父親發現女兒飯后總整理毛絨玩具,后來才知道這是她處理校園霸凌的儀式。我建議家長每天留15分鐘“靜默陪伴”,陪孩子整理積木、拼拼圖,等著孩子主動打開話匣子。
接著是陪伴。咱把“治療”藏在生活里。有個單親媽媽教孩子用樹葉吹口哨,這看似幼稚的游戲,其實能重建親子間的信任。每周弄個“無電子設備日”,用老式游戲機、過家家玩具留下美好回憶。
創傷修復得慢慢來。就像被暴雨打濕的蝴蝶,得晾干翅膀,孩子可能要三年才敢碰曾經引發創傷的東西。咱不用當啥救世主,就當孩子黑暗中的夜燈就行。
最后說說專業支持。孩子要是持續失眠、自殘或者有攻擊行為,那就像古樹被白蟻蛀了一樣。這時候就得組個“守護者聯盟”,心理咨詢師疏導情緒,兒科醫生排查生理問題,學校老師調整教育方式。記住,找專業幫助可不是啥失敗的標志,而是給孩子裝了防風林。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種子,有的要火山灰滋養,有的要苔原的耐心。我們在咨詢室拆了108封“給未來自己”的信,總會被孩子稚嫩的筆跡打動,比如“謝謝你們沒把我變成標本,而是等我慢慢發芽”。這就是心理咨詢最動人的地方,不是修補殘缺,而是守護成長!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讀心理學,多年的學習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擅長于各類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生涯規劃和人際關系.對于治療驚恐發作及焦慮抑郁經驗豐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