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濛安居育才中學初中部書法教師,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硬筆書法協會會員,遂寧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會員,安居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張濛
從自貢到遂寧,從美術專業到書法老師,這些年來,張濛在寬闊的書法世界里不斷豐富和精進著自己的專業素養,也在來到安居育才中學后,帶領著這里的孩子們學習和領略書法之美。戴著眼鏡,身材瘦削,張濛面對記者,講起了他與書法的結緣之路。
《臨爭座位帖》
墨香初遇 與書法結緣
“說來也巧,與書法結緣始于童年時父親書桌上的那方硯臺和幾支舊筆,以及幾頁殘破的《神策軍碑》,還有祖父為家族書寫的族譜,看上去像是仿宋的小楷(后來知道祖父學習的是《汲黯傳》)。”幼時的張濛看著長輩們在紅紙上沉穩有力地書寫春聯,那流動的線條和氤氳的墨香,深深地吸引了他。
起初是好奇的模仿,在廢舊報紙、火紙(即祭祀用紙)上涂鴉。上了小學,在語文老師的鼓勵與引導下,張濛開始練習寫字。
“我很幸運遇到一位非常認真負責的啟蒙老師,從最基礎的橫豎撇捺開始教導,讓我體會到了筆鋒運行的韻律和漢字結構的神奇。”彼時的張濛從歪歪扭扭的線條開始嘗試,正是這種最初對“美”的直觀感受和書寫帶來的寧靜感,讓他一步步走近了書法,從此墨香相伴,未曾遠離。
心摹手追 《東坡文賦選》創作心路
2024年3月,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覽經過評委會嚴格評審,共評出入展作品965件。其中張濛的楷書作品《東坡文賦選》位列其中。
“《東坡文賦選》能入選全國篆刻展,于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勵和幸運,也印證了‘心誠求之’的力量。”張濛坦言,他自幼獨鐘于東坡先生的才情與詩詞文賦,創作動力也源于對其的敬仰。“東坡先生不僅是文學巨匠,其豁達通透的人生態度、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藝術創造力,尤其令我感佩。選擇書寫他的文賦,是希望能通過筆墨傳遞其文心與風骨。”
創作過程絕非易事。小楷貴在精微與氣韻貫通,下筆前,張濛反復研讀所選文賦,力求理解文意與情感基調,做到“先會其意,再書其文”。
“要讓作品有生命,而不是簡單的‘抄寫員’。”張濛說,書寫投稿作品前,他做了大量案頭工作:投稿前兩年開始練習,思考如何以精到的小楷體現其文之“神”而非簡單模仿其“形”。練習階段以王寵圓潤小楷入帖,伴以文待詔銳利小楷及趙孟頫縱橫折畫對比明顯的小楷進行循環練習,偶爾兼習魏晉小楷,時而寫寫《書譜》《蜀素》《祭侄稿》,每天堅持數小時,專注于點畫的精準、結構的勻稱、章法的構成及整體氣息的雅正。一紙不滿意便重來,力求每一筆都沉靜到位。
最終的作品,是張濛無數次推敲、打磨后,內心對整體作品理解的一種筆墨呈現。其間他一邊練,一邊投稿參賽,以賽代練。從省級單項展、屆展再到大一點全國商業展,再到中書協的“臨書大會”,到后來的全國第十三屆國展。
張濛楷書作品《東坡文賦選》入選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覽。
字如其人 書道與修養,難忘的經歷
古語有云“字如其人”,并非指字形肖似容貌,而是透過筆墨流轉,窺見書寫者之性情與心境。
“嚴謹者,落筆端方,橫豎撇捺皆中規矩,如其行事恪守原則;灑脫者,墨跡飛揚,不拘一格,恰似其豁達胸襟。”在張濛看來,練字即修身,一筆一劃的雕琢,不僅是技巧的錘煉,更是心性的磨礪與修養的外化。
這些年來,張濛也將他所堅守的理念傳播于學生的日常學習中。
“沉靜書寫的過程,本身就是摒除雜念、專注內心、身心統一的修行。長期堅持,能涵養耐心、提升審美、培養對細節的敬畏和對傳統的尊重,這些無疑都指向個人修養的提升與寬博。”他希望自己的學生們能夠以學字為途徑,成長自己。
而他自己,也一直深耕在書法的探索路上。
“幾次重要的展賽經歷對我影響至深。”張濛感嘆著這些年的成長:2020年首次參加省級行草書展的緊張與期待,作品入展時的欣喜,更有后來落選展賽時的失落與反思。這些起落讓他深刻體會到“藝無止境”,也明白僅靠技巧不夠,作品的精神內核、個人獨特的藝術感悟與表達更為關鍵。這些年的多次參賽與獲獎、入展的經歷對于他來說就是一場場修行與磨礪,也是書藝道路上的積累和沉淀。
“正是這些經歷,推動我不斷回歸經典,沉潛內心,思考書法之于我的真正意義。”張濛說。
教學相長 平衡講臺與書案
2018年秋季學期,張濛應聘到安居育才中學任教,全面覆蓋初一、初二、初三年級的書法教學,以及兩個書法社團的工作,最多的一周有26節課程。
工作量不小的情況下,如何平衡教學與個人創作,張濛想了想,給出了他的回答:“教學相長,規劃為要,抓住時間,為我所用”。
教學滋養創作中,備課、聽課、講解示范的過程,促使他不斷梳理、深化對書法理論、技法的理解與拓展。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常常需要換角度思考,這也在無形中拓寬了他的思路與視野。
“看到學生的進步和興趣被點燃,那份純粹的快樂也是創作的動力源泉,誠然,自己也有一點‘小心思’——那就是讓自己更有高度,讓孩子們看到身邊的老師經常在各級展賽中獲得名次,給他們樹立一個小小榜樣。”張濛笑著說。
創作反哺教學中,張濛坦言,個人的創作實踐,讓他能更真切地體會學習過程中的難點、瓶頸,從而在教學中更能切中要害,分享實用的經驗。從切身體會去進行教學更有層次感和實戰性。
也因此,張濛學會了高效規劃時間。“核心在于‘效率’和‘專注’。”他會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構思、讀帖。晚上或周末則安排整塊的、不受干擾的時間進行深度臨摹或創作。
“我會設定清晰的小目標,保證每周都有一定的創作量。”張濛坦言,關鍵在于把“練功”融入日常,即使時間有限,也保證“筆不離手’,保持手感,以此保證自己的書寫量。
張濛認真的教學態度和幽默風趣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在學中樂、樂中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省級六級毛筆(高段)、省級現場書寫大賽一等獎、市級現場書寫大賽一等獎等等,讓育才中學的書法水平在全區乃至全市有一個比較好的提升。除此之外,張濛每年還要給學校高考重點班的同學們進行專門的書寫練習,講述書寫技巧,助力高考規范答題。
張濛坦言,書法學習效果難以像學科成績那樣快速量化評價,影響部分學生和家長的重視程度。再加上其入門階段相對枯燥,以及如今電子設備普及,手寫機會減少,逐漸減弱了學生們對書法藝術的親近感。
如何破局,讓學生愛上書法,張濛有著自己的見解:“比方說低起點,重趣味,內容生活化、多元化,善用科技增強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鼓勵孩子們參加比賽,以賽代練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們學習書法的興趣。”
新起點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這些年,帶著對書法藝術的熱愛,張濛收獲了自我成長和教學成果。
此次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對他而言,既是至高的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
“這不僅是對我過往在書法道路上孜孜以求、潛心鉆研的肯定,更是對我未來藝術生命的一種期許和鞭策。”張濛說,這意味著我的創作與探索,被置于一個更廣闊、更專業的平臺上,得以與眾多德藝雙馨的前輩、同道交流學習,共同肩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筆墨當隨時代,我愿以筆為犁,在傳統與創新的沃土上深耕不輟。”張濛說,他會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以更虔誠的態度研習經典,以更開闊的視野探索創新,努力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不斷精進,爭取創作出更多跟隨時代、尊崇于內心的作品。同時,通過教學、講座或公益等形式,盡己所能地普及書法知識,播撒書法美育的種子,讓更多人感受這門具有悠久歷史底蘊傳統藝術的不朽魅力。(來源:遂寧文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