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2025年發(fā)布數據,目前全球范圍內,近1/9的成年人(5.89億)患有糖尿病,且每8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屬于2型糖尿病高風險人群,糖尿病防控至關重要。
糖尿病預防計劃(DPP)及其后續(xù)的DPP結局研究(DPPOS)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研究,自1996年試驗開始以來,數據不斷支持了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和二甲雙胍對于糖尿病及相關健康風險的預防效果。
那么,這樣的保護作用能持續(xù)多久?效果在不同人群中是否一致?近期,DPP和DPPOS的21年隨訪結果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發(fā)表,為糖尿病的長期、精準預防提供重要證據。總體而言,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和二甲雙胍都展現出持久效果,分別將21年累積發(fā)病風險降低24%和17%;但從絕對獲益來說,生活方式干預對“高危人群”幫助更明顯、二甲雙胍則在“年輕人”中影響更大。
截圖來源: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PP始于1996年,最初在美國25個中心納入了3234名當時在25歲及以上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糖耐量異常、空腹血糖升高、體重超標),參與者隨機分組接受安慰劑(1082人),或二甲雙胍(每日兩次850 mg,1073人),或生活方式干預(目標為減輕體重至少7%,1079人)。為期3年的干預結果顯示,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和二甲雙胍預防用藥分別將2型糖尿病發(fā)病風險降低了58%和31%。
DPPOS于2002年起開展,繼續(xù)隨訪了DPP項目中近88%的受試者,包括當時已經或尚未患上2型糖尿病的受試者。所有受試者都獲得了一套低強度的生活方式干預指導課程(每3個月1次);安慰劑組則不再給藥;二甲雙胍組受試者繼續(xù)預防用藥,直至被診斷為糖尿病并進一步治療;生活方式干預組患者還額外接受每年兩次的強化課程。
此次發(fā)表的是對參與者的健康狀況追蹤至2020年2月的數據分析,共覆蓋3195名參與者,此時距離最初研究啟動已過去了23.6年,超過50%患者隨訪時間超過8年,其中10%患者隨訪超過21.1年。
在隨機分組17年后,二甲雙胍組實際服用二甲雙胍的參與者比例不足60%,其他兩組患者在確診糖尿病前也很少使用二甲雙胍。在DPP期間,生活方式干預組的體重減輕幅度最大,但隨機分組后16年,生活方式干預組和二甲雙胍組的平均體重相似,此后二甲雙胍組的體重更低,而安慰劑組的平均體重始終最高。
圖片來源:123RF
發(fā)病數據證實了預防措施的持久保護作用:
隨訪結束時,糖尿病累積發(fā)生率在安慰劑組為69.9%,二甲雙胍組為64.4%,生活方式干預組為65.5%。
在21年隨訪期內,生活方式干預組和二甲雙胍組累積糖尿病發(fā)病率持續(xù)較低,相比安慰劑組分別降低24%和17%,絕對發(fā)病率分別低1.59例/100人-年和1.17例/100人-年;
中位無糖尿病生存時間在安慰劑組為9.5年,生活方式干預組為13.0年(延長3.5年),二甲雙胍組為12.0年(延長2.5年);
平均無糖尿病生存期在安慰劑組為11.6年,在生活方式干預組為13.6年(延長2.0年),二甲雙胍組為12.8年(延長1.2年)。
這種長期的獲益主要源于最初幾年(尤其是前3年)干預所產生的強大效果,后期各組發(fā)病率差異縮小,但未出現反彈,從而“鎖定”了早期的優(yōu)勢。
▲原安慰劑組(藍)、原生活方式干預組(紅)和二甲雙胍組(綠)的累積糖尿病發(fā)病率(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評估不同人群的獲益,研究團隊發(fā)現:
≥60歲的老年人群接受生活方式干預后,中位無糖尿病生存期延長時間最長(8.0年),而接受二甲雙胍治療后則無獲益。在另兩個年齡組中,兩種干預對于延遲糖尿病發(fā)病的效果差異則沒有那么明顯。
各類人群接受生活方式干預后,糖尿病相對風險降幅是相似的;但基線空腹血糖更高、HbA1c更高、臨床和生理綜合風險指數更高的參與者,從生活方式干預中獲得的絕對受益最大。例如,在生理風險指數最高的1/3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預組和二甲雙胍組的平均無糖尿病生存期分別延長2.8年和1.0年,而在生理風險指數最低的1/3人群中,這兩個數字分別為1.2年和0.9年。
二甲雙胍對各類人群的糖尿病相對風險影響相似,但其絕對風險降低效果顯著依賴于年齡,在年輕參與者(25-44歲)中效果更佳(相比安慰劑降低2.22例/100人-年),在45-59歲組效果中等(降低1.22例/100人-年),而在60歲或以上的老年參與者中則沒有統(tǒng)計學顯著的效果。
此外,盡管性別、族裔或基線BMI通常可預測糖尿病的發(fā)病率,但這些因素并沒有顯著影響治療效果。
總體而言,這項跨越21年的研究為糖尿病預防策略提供了寶貴洞見,提示聚焦“黃金窗口期”,力求通過高度干預獲得風險降低的早期“紅利”并轉化為長期獲益;同時需注重精準預防,生活方式干預是重要基石,對于年輕高危個體,特別是難以堅持嚴格生活方式改變者,二甲雙胍可視為補充或替代選擇。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期刊官網閱讀完整論文。
歡迎投稿:學術成果、前沿進展、臨床干貨等主題均可,。
封面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 DPP/DPPOS Research Group (2025). Long-term effects and effect heterogeneity of lifestyle and metformin interventions on type 2 diabetes incidence over 21 years in the US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OI: 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5)00022-1
[2] IDF Diabetes Atlas 11th Edition. Retrieved June 16, 2025 from https://diabetesatlas.org/resources/idf-diabetes-atlas-2025/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fā)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y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留言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