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
在廣州鐵路博物館2號館庫房,安放著一段布著歲月銹跡的鋼軌。它并非普通工業(yè)遺物,而是中國援建非洲的標志性工程之一——坦贊鐵路的“活化石”。
2月27日,廣州港股份有限公司鐵路分公司正式將建設(shè)坦贊鐵路剩余的物資——一段長6.275米的P45鋼軌捐贈并運抵廣州鐵路博物館。一段鋼軌將向人們默默述說半個世紀前的外交史詩。
坦贊鐵路,中非友誼的豐碑。為建設(shè)坦贊鐵路,中國先后派出了工程技術(shù)人員5萬多人次,高峰時期,中方有1.6萬名工作人員在現(xiàn)場施工。歷經(jīng)5年零8個月艱苦卓絕的努力,1976年7月14日,曾被西方輿論斷言不可能建成的坦贊鐵路全線正式通車。
令人駐足、動容的是,鋼軌側(cè)面的“出生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WP2·45kg/m·1974”鋼印,雖經(jīng)半個世紀風雨侵蝕,仍能清晰辨認。
專為適應(yīng)非洲復(fù)雜的地形和氣候條件打造的P45鋼軌,每米自重達45公斤,其特殊之處在于,技術(shù)標準遠超當時國內(nèi)通用標準。
這段承載著熱血、智慧與友誼的鋼軌,正在新時代續(xù)寫傳奇。如今,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與非洲各國鐵路產(chǎn)能合作進入又一波高潮。在相互尊重、頑強奮斗、無私奉獻的坦贊鐵路精神指引下,中非友好合作的坦途愈發(fā)寬廣。
正如鋼軌上那一道道刻痕所昭示的——有些故事,值得用鋼鐵身軀來鐫刻,有些情誼,注定會在歲月沉淀中愈發(fā)璀璨。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字、視頻:記者 邱育蓮 陳樂晗 趙文煦 陳濤
編輯:袁也
審核:戴舒婷
監(jiān)制:曾佳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