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關于“西方偽史論”,老正去年曾以《蠢貨們的自信》為題發過文章和視頻,前幾天借幾位“西方偽史論”頭面人物被禁言,又重發了一次。
其中說道:我們太多的精力浪費在尋找別人臉上的痘痘,研究人家的痘痘長得沒我們的好看上,有勁嗎?即便你研究透那痘痘上起了濃包兒。又有何用?你不會自信,反倒成了自欺欺人。
圖片
又引用魯迅的話說:“'自欺'”也并非新東西,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魯迅是在說,蠢貨們只是一部分,絕不是所有中國人。
這是在挖蠢貨們的思想根源,根源就是自欺欺人,自欺欺人便是蠢貨們的自信。
圖片
剛在看《自卑與超越》,這是奧地利裔心理學家阿德勒一百多年前寫的心理學的書。
看著看著,忽然覺得,這自卑不正是蠢貨們的病根嗎?蠢貨們的自信是自欺欺人,自欺欺人的背后不就是自卑嗎?
老正不禁為自己的發現感到有些興奮了。何不把這本《自卑與超越》推薦給金燦榮、張維維、周小平們看看呢?或許真能治了他們的病呢。
圖片
古今中外的歷史和文學作品中,對自卑的描述很多。
戰國時龐涓因自卑嫉妒傷害孫臏,后被孫臏反殺。
明太祖朱元璋因出身低微,誅殺功臣,被自卑折磨一生。
莎士比亞的悲劇《奧賽羅》中,奧賽羅自卑作祟,冤殺妻子。
文藝復興后期的法國思想家蒙田說:“憎恨自己和輕視自己,是人類特有的疾病。”
圖片
蠢貨們炮制所謂“西方偽史論”與上述事例異曲同工。他們看似質疑批判西方歷史言論的背后,其實是在“憎恨自己”的歷史和“輕視自己”的現在。他們從沒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自豪過,也從沒為中華民族的現在自信過。如果自豪,犯得著盯著別人臉上的痘痘與自己比大小嗎?如果自信,只需埋頭苦干,努力創造就是了,犯得著心里不平衡嗎?
可見,蠢貨們是不認識自己的,從歷史到現在,都如此。
其實,兩千多年前,中國思想家老子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其實,”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的第一條箴言就是“認識你自己”。
其實,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就說過:“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
圖片
其實,我們自己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說過:“人性的丑陋就是,在無權、無勢、善良的人身上挑毛病,在有權、有勢、缺德的人身上找優點。”順便解釋一下:蠢貨們向來認為質疑批判西方沒有風險,他們的做派正如莫言所言。
總之,古今中外,那些擁有深邃智慧的思想家與名人都把“認識自己、洞察人性”視為人生大課題。
如今,心理學的誕生,讓“認識你自己”開始閃爍科學與人文之光。
所以,“西方偽史論”者們是該買本《自卑與超越》看看的。
圖片
1931年,《自卑與超越》一出版,就風靡了世界,目前中文市場銷量已超過400萬冊。
必須強調的是:自卑與自卑感不可怕,自卑情結才可怕。前面的事例都是自卑情結造成的。
自卑是本能,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導致自卑感。自卑感則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正是受自卑感的驅使,人們才有了超越自我的動力。
自卑情結卻不同。有自卑情結的人是竭力想通過一些能讓自己產生優越感的行為來補償自己的。
圖片
這一點也正如魯迅所表達的,蠢貨們只是一部分,絕不是所有中國人。蠢貨們只想通過能讓自己產生優越感的行為來逃避自卑感。
《自卑與超越》給我們帶來的收獲:一是化自卑為追求優越的動力;二是在現實生活中防范追求虛假優越感的自卑情結;三是識別帶有自卑情節的蠢貨并遠離他們。
當然,如果蠢貨們能通過此書認識并去除自身的自卑情結,變得聰明起來,那便是再好不過的了。
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