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盡管相關部門持續推出穩樓市政策,但房價與成交量的下行趨勢仍未完全扭轉。尤其在二手房領域,多地掛牌量持續高企,成交低迷態勢延續,"以價換量"成為市場常態。
在此背景下,部分金融客將目光投向二手房交易,利用評估價與實際成交價的價格差,以及信貸政策的寬松空間,通過特殊操作套取超額銀行貸款。
具體操作模式可參考典型案例。某房東因急于出售房產,以150萬元低價掛牌卻長期未成交。此時有買家提出以130萬元實際成交,但要求簽訂"陰陽合同"——"陽合同"標注交易價200萬元用于網簽備案及貸款申請,"陰合同"則明確真實成交價130萬元。
銀行以200萬元為基準進行評估,按85%貸款比例發放170萬元貸款。最終房東獲得130萬元售房款,剩下的40萬元在扣除中介費、稅費等成本后,30萬元歸買家所有,同時完成房產過戶。
此類買家即為金融客,其購房目的并非自住或傳統投資,而是通過交易結構設計套取銀行資金。
該模式得以實施的關鍵,在于銀行貸款審核中評估價與實際成交價存在顯著價差。當市場出現急售房源時,這種價差會被進一步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房價上行期此類操作較難實現:一方面評估價增速通常滯后于市場實際成交價,甚至可能出現貸款額度不足;另一方面當時首付比例較高(普遍30%),貸款空間有限。
而當前房價下行周期中,評估價調整速度慢于市場價下跌,急售房源的價差更為明顯,加之多地首付比例降至15%,理論上可貸比例大幅提升,為超額貸款創造了條件。
參與此類交易的金融客群體呈現多元化特征:部分是企業主,試圖通過套取資金緩解經營壓力;部分是純粹通過借新還舊維持奢靡生活;還有從事民間放貸的從業者,意圖賺取銀行貸款與民間借貸的利差。
一些案例中"背債人"參與其中,這一群體主要是農村無業青年或城市底層民眾,因法律意識淡薄,愿意以犧牲個人信用為代價換取短期高額收益。
例如,某實際成交200萬元的房產,通過組合申請房貸、裝修貸等方式,可套取總額300萬元資金。其中200萬元支付房主,剩余100萬元由中介、金融客、墊資方與"背債人"分配,后者通常可獲得30萬元左右。
為規避法律風險,這些"背債人"會在正常一段時間后才主動斷供。由于已履行部分還款義務,銀行通常僅視為民事糾紛而非刑事案件,"背債人"的處罰多為限制高消費等信用懲戒,對原本經濟狀況較差的群體而言幾乎沒啥大的影響。
表面看,這一灰色產業鏈實現了多方"共贏":房東快速售房,買家獲得差額收益,中介提升業績,墊資方獲取手續費。但從經濟本質分析,債務不會憑空消失,只會發生轉移。銀行因貸款無法收回導致壞賬率上升,而銀行資金本質來源于儲戶存款。
當壞賬規模累積到一定程度,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極端情況下甚至導致銀行破產,最終損失將由全體儲戶及社會承擔。
針對這一潛在風險,監管層面需構建多維度防控體系。
應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對二手房交易價格、貸款申請等關鍵信息進行實時監測與交叉驗證,精準識別"陰陽合同"等異常交易。同時,需強化對房產中介、金融機構的合規檢查,定期開展專項整治,嚴懲違規操作行為,提高違法成本。
當前房地產市場正處于深度調整階段,二手房交易中的金融亂象折射出市場轉型期的陣痛。唯有通過監管創新與市場規范,才能平衡好防范風險與穩定發展的關系,推動行業回歸健康可持續發展軌道。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