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手持油紙傘出席活動。圖據劉亦菲微博
2月11日,分水油紙傘制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在整理油紙傘。圖據新華社客戶端
制傘師在制作油紙傘。圖據新華社客戶端
瀘州分水油紙傘。本報資料圖
2月11日,游人在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鎮以油紙傘為主題的傘里街區游玩。圖據新華社客戶端
□葉無遠 白云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1927年,詩人戴望舒筆下的《雨巷》,讓油紙傘從江南煙雨中款款走來,成為中國文學中經典的憂郁意象。而2025年初夏,隨著“神仙姐姐”劉亦菲在江南的撐傘照走紅網絡,這把油紙傘再次闖入大眾視野——不過這次無關煙雨,只有明媚;它不產自江南,而是來自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鎮。
江南與西南,非遺與時尚,在同框中找到了各自舒服的位置。
瀕危技藝躋身非遺重獲新生
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活化石”的瀘州分水油紙傘,是我國僅存的使用桐油、石印傳統工藝制作的油紙傘,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清光緒年間《瀘縣志》記載:“瀘制(桐油)紙傘,頗為有名。城廂業此者二十余家,崇義分水嶺亦多此業,而以分水嶺所制為佳。”
“多此業”三字背后,是明末清初小鎮制傘業的繁榮景象。到了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瀘州油紙傘迎來鼎盛時期,境內有大小傘廠100多家,從業人員上萬人,年產油紙傘2000萬把,且以大紅傘為主。遙想當年,煙雨朦朧中流動的點點“中國紅”,不知是否算得上那個年代難得的亮色?
后來,隨著輕便的鋼架傘風靡市場,油紙傘逐漸退出日常生活。曾經熱鬧的傘坊歸于沉寂,世代相傳的制傘技藝面臨失傳風險。直到2006年至2008年,分水油紙傘相繼被列入瀘州市、四川省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完成“非遺三級跳”,才讓這項瀕危技藝重獲新生。
被認可,是傳承最好的支撐。
2
制成一把油紙傘需七十多道工序
分水油紙傘的獨特魅力,源于其繁復且精湛的制作工藝。一把合格的油紙傘,需要經過選材、制傘骨、裱傘面、上油等7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制作周期長達半個月。
選材是制傘的第一步。傘骨需選用瀘州本地生長3至5年的深山老楠竹,竹材要粗細均勻、韌性十足;傘面則采用特制的手工棉紙,質地綿韌,吸水性強。制傘骨時,匠人需將楠竹鋸成小段,再用特制工具將其劈成粗細一致的竹條,每根竹條都要經過反復打磨,確保光滑無刺。裱傘面更是考驗手藝,匠人要將棉紙均勻地粘貼在傘骨上,不能有絲毫褶皺,否則會影響傘的美觀與使用。
最關鍵的工序是上油,這賦予了油紙傘防水的特性。所用的油是天然桐油,需經過熬制、過濾等處理。匠人用刷子將桐油均勻地涂抹在傘面上,晾干后形成一層透明的保護膜,既能防水,又能讓傘面呈現出獨特的光澤。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制傘匠人的心血,正是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才讓分水油紙傘歷經風雨依然堅固耐用。
3
它成為展現東方美學的國潮符號
在川南,油紙傘承載著諸多獨特文化寓意。當地人并不忌諱“傘”與“散”的諧音,反而認為它寓意團圓美滿。“油紙”諧音“有子”,在傳統婚禮上,新娘上轎之前還有“撐傘送親”的儀式;而傘骨均為偶數(16或者24根),象征成雙成對。在端午等傳統節日里,油紙傘更是裝點街巷的重要元素,有“油紙遮街,以傘聚緣”的說法。
如今的油紙傘,早已不是遮陽擋雨的日常用品。在鋼筋鐵骨構筑的現代生活中,它似乎成了一種“無用之美”——既不能有效遮雨,也不是防曬能手。但它的存在,本就不為實用。
我們可以品味它的精致與美好。桐油散發的獨特氣息,喚起對祖輩生活智慧的追憶;竹骨的自然觸感,維系著人與大地的親密聯系;手繪的傳統紋樣,展現著東方美學的無限可能。在與cosplay(角色扮演)等現代文化的碰撞中,它更化身為可執可賞的國潮符號。
我們更能體驗撐傘時的意境穿越。油紙傘已成為一種懷舊符號、審美載體。撐開的不只是一把傘,更是一份對慢生活的詩意想象——仿佛瞬間走進戴望舒的《雨巷》,又似步入水墨丹青的畫卷。不必做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只需感受時光放緩、“班味”消散的愜意。
這或許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它總能在不同時代,找到最合時宜的表達方式。
據“天府新視界”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