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明天來的那位縣長可不好糊弄,聽說人家敢拍桌子!”——1993年4月12日清晨,局長推門而入,抖著一份紅頭文件沖我大聲調侃。我放下手里的卷宗,心里還只當是例行檢查,直到下午核對接待名單時,那個熟悉的名字像一把鉤子,猛地把我拽回十多年前的營房:程曉燕。
我1977年冬調任通信連副連長。那會兒部隊里女兵不多,可通信連例外,話務、譯碼、線路維護樣樣離不開女兵。新兵隊拉練結束的那個傍晚,連里整隊點名,“程——曉——燕!”清脆的答到聲在操場上激起回音,嗓子不高卻帶勁,我留了心。
1978年春,軍區搞通信比武。連里老兵多,自覺能拿名次,誰都沒想到冠軍讓這位才入伍一年的小姑娘奪走。她的報靶速度、故障排查、手臺盲操全部滿分,連評委都說“像極了干了五年的老話務”。那次之后,團里凡是與通信相關的突擊任務,我總先點她的名。
不過,讓我真正認識到程曉燕潛力的,并不是比武,而是一篇稿子。78年夏,司令部要在《前線報》開辟“巾幗話務兵”專欄。指導員請假,宣傳干事外訓,連隊只剩我這個“大老粗”對著打字機犯愁。緊急動員后收上來五篇稿,我前四篇翻了翻就頭大:句子架子足,半點靈魂沒有。最后一篇干脆利落,一開頭就寫“電話線是看不見的戰壕”,一句話把通信兵的角色交代得通透。我追著稿尾的名字找到程曉燕,她憨憨一笑:“副連,我高中在縣報跑過稿件。”
文章見報后,團部當月就在通報里點名表揚我們連。政工處處長拍著我肩膀說:“好苗子,多栽水分。”我順勢提交了培養報告,準備把程曉燕列為提干對象。那時我們都覺得,她會在軍裝里一路走下去。
轉折出現在1982年初。部隊精簡,編制緊張,很多兵打算退伍轉地方。程曉燕遞交退伍申請那天,拿著表格站我跟前,一臉歉意:“實在舍不得,可家里需要我。”我試圖勸留,可拗不過她。硬朗的小伙子離隊都紅眼圈,更別說女兵。送站臺那晚,她對我敬了最后一個軍禮:“副連長,我不會給連里丟人!”我點頭,卻沒想到這句話會在十年后應驗得如此漂亮。
離開部隊的第二年,我被提拔為副營。1989年,帶著副團職軍銜轉業回到省里環保系統。部隊轉地方,并沒想象中瀟灑,可兵出身的執拗讓我在煙囪和污水口間杠得住人。久而久之,局里同事也承認“老周脾氣大,但管用”。只是我沒料到,1993年那場檢查,會讓我的“脾氣”遇到真正的對手——自己的兵。
4月13日上午九點,縣里車隊抵達環保局。禮儀性握手剛結束,我抬眼,差點失聲。黑色套裝、短發利索,一枚黨徽閃著光,那張堅毅的面孔,分明是程曉燕。十三年光陰,她從話務器旁的報務員成長為一縣之長,而我成了她的被檢單位副局長。職業素養逼我立正敬禮,她卻先一步伸手:“周局好久不見!”眼里透出的親暖沒讓場面失控,反倒讓氣氛比預想輕松。
檢查開始,程曉燕的節奏很快,資料、臺賬、現場——三板斧順下來,連我都捏了把汗。走到廢水總排口,她皺眉問:“數據比去年少一成,是企業真減排,還是臺賬在減排?”一句話砸過來,陪同科長瞬間結巴。我知道她不是作秀,通信連那段經歷,練就她對數字的敏銳。于是我主動補充:“程縣長,監測站的原始記錄在這,您看。”她接過后低頭翻,幾分鐘后點頭:“老周,風格沒變,行。”
午餐是簡餐,沒安排酒宴,她說“下午要下鄉,耽誤不起”。我忍不住調侃:“你這習慣,和當通訊排長時一個樣,快、準、狠。”她笑了:“當年您教的,‘干活別磨嘰’。”一句話,把彼此拉回營房歲月。桌旁同事聽得云里霧里,卻沒人敢插嘴,畢竟這聊的是咱們當兵人的老底。
值得一提的是,程曉燕借機提出了一項想法——建立縣域環保監測聯動機制,把縣、市、省三級信息網連成一線,用實時數據代替紙質報表。那思路讓我眼前一亮:這不就是當年通信連“并行線路、集中分發”的翻版?她看我愣神,笑著遞來資料:“周局,通信兵出身的人,都該喜歡這套。”
會后我陪她到大門口。送別前,她低聲說:“副連長,當年我抱著提干夢退伍,心里憋屈。后來明白,哪兒都能建功。我在地方,您在環保,同樣為百姓。”這句話讓我喉頭一熱,可面子撐著,只回了句:“干得漂亮,別丟咱連隊臉。”
車隊駛離,塵土未散,我有些恍惚。那些年,部隊里常說“培養一個好兵,比修一座橋貴重”。程曉燕無疑證明了這句話的份量。她的敏銳、果敢、務實,全都源自那段軍旅。而我,也因那段經歷,在地方崗位保持了“不含糊”的習慣。
數月后,縣里正式發文,試點她提出的監測聯動機制,省廳點名推廣。方案落地那天,我在辦公室看到紅頭文件,心里暗自慶幸:當年堅持寫那份培養報告,沒有白費。更讓我欣慰的是,部隊培養的女兵不僅在地方站穩腳跟,還能帶著軍人的作風沖鋒在前。
很多人問我,“如今女干部敢抓敢管,是不是全靠政策傾斜?”我笑笑:政策重要,底子更重要。底子從哪來?從訓練場的汗珠、比武場的秒表、寫稿臺的墨跡里來。程曉燕便是明證。她能扛住縣域工業企業的利益絞殺,也能盯死環保數據的蛛絲馬跡,因為她曾在電臺旁枕戈待旦,也曾在審稿燈下熬到凌晨。
寫到這兒,我突然想起她在營房墻上寫過一句口號:“話務無聲,卻連萬軍。”如今改成地方語境,也未嘗不可:數據無聲,卻連百姓冷暖。或許正是這種延續,讓昔日的兵和長官,能在另一條戰線再次并肩——一個鐵了心把關環保,一個一門心思推進改革。身份對調,初心未改,這便是我們共同的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