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這口氣,咽不下也吐不出
中將級別的軍官在公開場合罵自家軍火商,還順手點名中國“借刀殺人”,這種場景,不是段子,是印度現實。
在一次“新時代軍事技術”論壇上,印度陸軍副總參謀長拉胡爾·R·辛格幾乎沒忍住情緒,直接把“朱砂行動”的失敗,歸咎于巴基斯坦背后的中國與土耳其。他說得很直白:印巴打仗,其實是在跟中巴聯軍過招。他嘴上說“借刀殺人”,意思就是:中國沒出手,但幾乎所有能打的家伙事兒,全是中國產的。
這話在印度國內引起不小爭議。有人質疑辛格在甩鍋,但也有不少軍方人士私下點頭:他說的,也不算錯。
這場“6:0”,印度輸得不只是面子
“朱砂行動”到底怎么回事?那是兩個月前印巴邊境突發的空戰,雙方出動超百架戰機交鋒,是近年來最激烈的一次超視距對抗。表面看,印度主力有陣風、蘇-30MKI等“豪車”,心理上碾壓梟龍不成問題。可實際戰果是,巴空軍以6比0的優勢完勝。
印度軍方死不承認,但很多信息已經擋不住地泄了出來。比如陣風的數據鏈被干擾、蘇-30接敵前被鎖定、預警機定位系統失靈等。巴方飛行員回來都說,比演習還輕松,甚至沒按最嚴戰術準備。
電子戰層面也一樣。巴基斯坦用了自己研發的Link-17數據鏈,全程抗干擾作戰,信息共享不卡頓。反觀印度這邊,連關鍵雷達都沒到位,有的吊艙還在廠里調試。辛格那句“你們軍火商全都裝死”,不是開玩笑,是摁著名字罵人。
“印度制造”?前線連個影子都沒有
這不是印度軍方第一次罵國產軍工。過去十年,印度政府猛推“印度制造”,打算軍備自主化,擺脫對西方的依賴。聽起來很美,但現實是,關鍵部件做不出,軟件集成搞不定,交貨期無限延后。等到真打仗的時候,發現能用的還是外購貨。
這次空戰,光輝戰機壓根沒上。不是沒敢用,是壓根不敢出現在一線戰場。唯一能撐場的陣風,本該是印度空軍的門面,結果在沖突中被打成笑柄。辛格話說得直:不是飛機不行,是我們把它用廢了。
S-400防空系統、陣風戰斗機、C-17運輸機、獵豹直升機……一個比一個貴,一個比一個到得慢。采購路徑拉得跟裹腳布一樣長。辛格抱怨說:“本來2025年1月到位的電子戰吊艙,現在連個殼都沒看到。”印度空軍高層早就知道,一旦真開打,裝備問題不光要命,還得出丑。
巴基斯坦的打法,更像一支現代軍隊
反觀巴基斯坦這邊,打法務實得多。他們不搞“面子工程”,不迷信“大而全”,而是用有限預算,把電子戰、數據鏈、無人機這類關鍵戰力做實。辛格所謂“中國借刀殺人”,其實指的就是中國對巴的這些“軟支援”——從無人機、干擾設備到整套指控系統,一體化交付。
你打空戰,拼的不是誰飛機多,而是體系硬不硬,指控通不通。這點,辛格自己也承認:印度空軍的組織能力落后至少一個時代。
辛格對巴空軍前司令蘇海爾·阿曼的那句評價很不服:“對付印度人,比日常訓練還輕松。”但說實話,這不是諷刺,是實話。印軍早就不是那個五戰五勝、敢單挑中巴的“南亞老大哥”了,現在的印度空軍,大飛機不少,體系是空的。
印度最大的問題,不是中國,是自己
辛格這番話,其實道出印度軍方的根本焦慮:不是怕巴基斯坦,而是怕巴中聯手。而這背后更讓他焦慮的是,印度連自主的體系構建都搞不起來,關鍵時候還得等西方供貨。中將一個勁地喊“自給自足”,但軍工系統連電話都打不通,你指望戰時能干嘛?
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的統計已經說得很明白:印度國防項目平均延遲3到5年,軍政系統各吹各的號,沒一個唱同一個調。軍方要實戰能力,政客要面子工程,軍火商只管回款,最后搞出來的就是一堆用不上、修不好的“國產裝備”。
而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呢?早就不是賣幾架飛機那么簡單了,是整套體系、聯合研發、戰術導訓、實時情報。你以為賣的是戰斗機,結果送來的是作戰生態。
下一場,不會更好打
辛格這番抱怨看似情緒化,實則透露出印度高層對“下次沖突”的一種無力感。他很清楚,巴基斯坦背后中國那套體系一旦持續運轉下去,印度想靠傳統空軍優勢碾壓,已經不現實。
更要命的是,印度體制內并沒有準備好應對“體系戰爭”的意識。這不是補幾架陣風能補回來的,是認知升級、資源重配、制度重構的大活。
但真正的戰爭,不靠情緒贏,靠的是準備。而這恰恰,是印度一直最不擅長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