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影像
夏日納涼記憶
時間走啊走,
你是否還記得
那些樹蔭下乘涼的年代;
蒲扇搖啊搖,
聽著知了聊家常,
沒有空調(diào)和手機,
卻是那個夏天最有趣的回憶。
蒲扇搖動的舊時光,
如今被AI復(fù)活了……
暑熱漫進堂屋,木地板鋪著青篾竹席。小女孩蜷坐席上,懷里的玩具電話被攥得發(fā)燙,肉嘟嘟的臉頰蹭著聽筒,窗外蟬鳴正密,那部永遠撥不通的玩具電話,在竹席涼絲絲的紋路里,成了她整個夏天的“秘密熱線”。
每一張老照片,都記錄了一個瞬間,這個瞬間,可能是我們的成長,可能是我們的快樂,也可能是我們的悲傷。但是,不管是什么,這些瞬間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
1992年7月,那時的我還在上幼兒園,暑假里到馬陸鎮(zhèn)包橋村的爺爺奶奶家玩。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口水井,井水里泡過的冰西瓜,可謂是嘉定人過夏天的標(biāo)配。鋼絲細繩一頭拴著鐵皮吊桶,西瓜臥在吊桶里。每次我去,爺爺奶奶總會端出一大盤切好的冰西瓜,咬一口,涼津津、甜絲絲。現(xiàn)在想起,心里仍然無限向往,是兒時難以磨滅的夏天味道。
夏天的傍晚,暑氣漸消。兒時的我躺在晃晃悠悠的吊床上,把小腦袋往后一仰,雙手隨意搭在腦殼后,看竹葉在微風(fēng)里輕晃,聽遠處蟬鳴陣陣。身旁大人們聊著家常,竹椅發(fā)出細微聲響。吊床輕輕搖晃,這是獨屬于小時候夏天傍晚乘涼的美好呀,藏著最純真的悠閑時光。
所謂“小馬扎坐門口,蒲扇不離手”,老嘉定人手里,總離不開一把扇子。猶記得多年前的夏日,空調(diào)還未普及,家里光靠吊扇又有些力不從心。每當(dāng)酷暑難耐之夜,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會帶著馬扎,卷著蒲席,不約而同走到屋外。在庭院里槐樹下、果樹下,或是老街邊、過道里、橋頭上,搖著老蒲扇,吹著如絲如縷似有還無的自然風(fēng),聽著河邊自然和鳴的呱呱蛙聲,侃天南地北。從傳奇到神話到天文地理,再到家長里短,像繞線團一般又繞回來。直到蟬鳴漸歇,狗吠呼應(yīng)、風(fēng)露初起,酷暑褪盡,各自還家安寢。
2009年的夏天,南翔鎮(zhèn)新豐村的村民們便早早吃過晚飯,搖著蒲扇,三三兩兩踱到村口的籃球場上——這一晚要放露天電影。幕布掛在兩個籃球架之間,晚風(fēng)一吹,微微晃動。大人們搬來板凳、竹椅,甚至直接墊張報紙坐在地上;年輕人拎著冰鎮(zhèn)西瓜和鹽汽水,湊在一塊兒說笑;老人們搖著蒲扇,慢悠悠地講起幾十年前看露天電影的往事。放映機“咔嗒”一響,光束穿過夏夜的塵埃,幕布上跳出片名,曬谷場漸漸安靜下來,只剩下電影里的刀光劍影和偶爾的蟬鳴蛙叫。那年的露天電影,是新豐村夏夜最鮮活的記憶。沒有空調(diào)的涼意,卻有蒲扇的風(fēng)、井水的甜,和一塊幕布撐起的簡單快樂。
或許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降溫方式,
但樹蔭下的斑駁光影,
永遠是人類共通的夏日記憶。
這個夏天,不妨用AI和爺爺奶奶
一起‘回到’那個搖扇子的午后。
你記憶中的盛夏是什么樣的?
你的童年夏日必備道具是什么?
一起到評論區(qū)留言曬圖吧!
通訊員:毛佳凱、黃柳、陳佳穎、陳劍青、王丹麗
編輯:倪丹丹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