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中南海懷仁堂全軍首次大授銜典禮上,陳錫聯被授予上將軍銜。
陳錫聯授上將是實至名歸。他紅軍時期是師級干部,抗戰時期是旅長,解放戰爭中是劉鄧麾下的兵團司令。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陳錫聯的級別都符合要求,自然在57位上將名單之列。
紅軍時期,陳錫聯當師政委,領導的是紅四方面軍第4軍第11師。該師第一任政委葉成煥,抗戰時期是129師386旅772團團長,也被認為是386旅的頭號猛將。若不是他在1938年早早犧牲,成就恐怕不在陳錫聯之下。
紅11師的兩任師長也值得一說,第一任是陳再道,1955年授上將,曾任武漢軍區司令員。第二任師長名叫周時源,與陳錫聯是搭檔。
不過令人感到奇怪的是,1955年大授銜,周時源只被授予大校軍銜。同樣是紅軍師級干部,周時源的軍銜與陳錫聯差了幾個級別,這是怎么回事?
安徽金寨是著名的將軍縣,走出了59位開國將軍,僅次于第一將軍縣湖北紅安。
金寨縣的代表人物是開國上將洪學智,紅軍時期任紅4軍政治部主任。而紅11師師長周時源,本來與洪學智是旗鼓相當的人物。
1914年,周時源出生在安徽金寨的一個貧農家庭。1929年,六霍起義爆發,15歲的周時源參加了赤衛隊,從此投身革命。兩年后周時源所在的赤衛隊編入紅軍,他也正式成為紅軍的一員。
周時源是貧農出身,沒接受過教育,更不是軍校畢業生。但他作戰英勇,沖鋒在前,很快當上班長,參加了黃安、商潢等一系列戰役,多次受到團領導表彰,晉升為手槍連連長。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被迫離開鄂豫皖,向川陜地區進軍。紅軍抵達川北后,進行了一系列擴軍運動,周時源又被提拔為紅31軍274團2營營長。
1934年初,四川軍閥劉湘集結數十萬大軍,對川陜根據地展開“六路圍攻”。同年7月,敵人8個旅蜂擁而至,企圖占領萬源地區,步步蠶食紅軍地盤。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審時度勢,決定親自坐鎮萬源以西70里的青龍山,對敵展開反擊。
青龍山山勢險峻,易守難攻,敵人兩個團駐扎在山頂的青龍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徐向前視察陣地后,將突擊任務交給了周時源的2營。周時源當即表態:“保證完成任務!”
8月10日晚,周時源率部出發,在夜色的掩護下攀巖而上,于破曉前抵達山頂。2營戰士悄悄摸掉了敵人的哨兵,隨后一擁而上,經過一小時激戰,斷掉了敵人的旅部指揮所。隨后2營在周時源的帶領下堅守一日,等到了274團另外兩個營的增援,三面夾擊消滅了敵人兩個團。
青龍山一戰雖然名氣不大,卻為紅四方面軍發動戰略反攻創造有利條件,敵人自東向西500里的防線被撕開一道口子,從此一瀉千里。
這場戰斗結束后,周時源被授予“夜襲常勝將軍”稱號,因功晉升團長。他年僅20歲就擔任團長,在軍中雖不算起眼,卻也奠定了革命生涯的基礎。
1935年3月,為了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紅四方面軍發動嘉陵江戰役,也踏上了長征之路。
長征路上,紅31軍是開路先鋒,曾血戰劍門關。這一戰中,周時源再次接過重任,率領274團攀懸崖峭壁而上,從后方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1935年10月,周時源調任紅4軍11師33團團長。川北會師后,朱老總隨紅四方面軍南下,周時源考慮朱老總年紀較大,還將繳獲來的紅毛騾子送給朱老總騎。
1936年6月,紅四方面軍第三次過草地,周時源被提拔為紅11師師長,和他搭檔的正是陳錫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發動山城堡戰役,周時源和陳錫聯指揮部隊,全殲了敵人一個旅,又立戰功。
周時源與陳錫聯搭檔的時間不長,不久后進入抗大學習。也是在這里,二人的革命生涯出現了分水嶺。
1937年,因為張國燾的叛逃,延安風吹得緊,批判張國燾的風氣也吹到了抗大。此事發生前,抗大里紅四和紅一、紅二的學員平時井水不犯河水,也很少來往。結果張國燾的舊賬被翻了出來,氣氛詭異而熱烈,也牽連到紅四方面軍高級將領的頭上。
比如紅4軍軍長許世友,就因為一度與張國燾關系較好,惹上了麻煩。許世友脾氣火爆,不愿聽別人鼓噪,鬧著要回大巴山打游擊。事情暴露后他一度被判刑,是毛主席親自擔保,才讓他重回革命隊伍,不久后出任386旅副旅長。
周時源和許世友情況相似,也是張國燾一手提拔起來的,自然也脫不開干系,一定程度上受到牽連。他一度被停職審查,失去所有職務,而此時的陳錫聯已奔赴抗戰前線,擔任385旅769團團長,在夜襲陽明堡機場一戰中揚名天下。
1938年5月,周時源隨那年干部團南下,出任新四軍游擊支隊副參謀長。從紅軍師長到支隊參謀長,周時源顯然是降職了。不過紅軍改編后,由于國民政府給的編制太少,紅軍各級將領均經歷了降職,這也并不奇怪。
只是對于周時源來說,他的大部分戰友和部下在八路軍129師,他只身前往新四軍任職,也失去了根基。另一方面,周時源由正規部隊轉入游擊隊,這也是一種打擊。
周時源雖然遭到降職,建功立業的斗志一直存在。1939年2月,宿縣蘆家廟戰斗打響,周時源領兵出征,協助友軍殲滅日軍180余人,立下戰功。
1940年2月,周時源所部改編為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員是大名鼎鼎的彭雪楓。周時源繼續被委以重任,出任支隊副參謀長兼第三團團長。第六支隊下轄三個主力團,周時源這個團長還是很有分量的。
然而僅僅一個月后,變故就發生了。在永城反“掃蕩”期間,周時源多次打罵士兵,同時有私分戰利品的情況,一度被開除黨籍。1940年下半年,周時源被調入中央黨校學習。
周時源也因此錯過了抗戰戰爭的大半時期,失去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職位也被一些后輩趕超,更不能和昔日搭檔陳錫聯相提并論了。
1945年抗戰勝利后,周時源隨延安干部團遠赴東北,擔任吉林省乾安縣縣長。從軍事干部到地方干部,周時源也只好遠離前線,負責建立人民政權,執行土改、征兵任務。
1946年6月,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組織終于注意到周時源的軍事指揮才華,調他到遼西軍區出任保安三團團長。
著名的四平保衛戰中,周時源率部堅守梨樹縣城,鏖戰七天七夜,擋住了國軍三個團的進攻。
遼沈戰役中,周時源的保安三團表現出色,利用炸藥打開了寬30米的突破口,打開錦州城防。
四野大軍南下時,周時源重回一線野戰部隊,被任命為43軍158師472團團長。值得一提的是,曾經給他當傳令兵的張實杰,此時已是副師長。
四野大軍解放廣東,周時源還是團級干部,沒有晉升。直到1951年華南軍區成立,周時源這位西江軍分區司令員才被定性為師級干部。
1952年,全軍軍銜評定工作啟動,該授予周時源什么軍銜,成了總干部部長羅榮桓頭疼的問題。如果按照周時源紅軍時期擔任的職務來算,他至少是少將,如果算解放戰爭時期,他只是一個團長,應該是上校。
羅榮桓權衡再三,想了個折中的辦法,授予周時源大校軍銜。這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1955年大授銜,周時源獲得三枚勛章,分別是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三級解放勛章,分別對應他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職務和級別。
也是在這一年,周時源的昔日搭檔陳錫聯被授予上將軍銜,遠遠將周時源甩在了身后。
不過周時源的遺憾還是被補上了。1964年,時任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的他晉升少將軍銜,趕上了開國少將的末班車。時年50歲的他,也是該年加銜的最年長者。
1974年,周時源少將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60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