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江城
7月2日晚,K1373列車突發事故導致斷電滯留,一名男性乘客砸窗通風,在網絡引發熱議。7月5日,廣鐵長沙客運段發布情況說明稱,當時車內雖悶熱,但沒有達到馬上開啟車門和破窗應急預案的緊急程度;鐵路公安對砸窗男子只是進行了批評教育。
從鐵路部門的回應來看,對破窗的擔心不無道理:滯留線路兩側無站臺、車門離地面高度超1.5米、事發時為夜晚、車外無照明、開啟車門可能發生旅客下車摔傷等人身安全風險。
而且,從通報能看出,列車也做了相應的應急措施。比如,將各車廂乘務間、廁所、洗臉間、車廂內80余個能夠開窗通氣的氣窗全部打開,進行通風降溫;將班組自帶的40余瓶礦泉水發給旅客等。常規措施,鐵路部門似乎已經都啟動了。
那么,問題的關鍵就是,現場的悶熱環境,有沒有達到需要砸玻璃通風的程度呢?這個問題恐怕就不好簡單判斷了,情況說明中也并沒有給出一個溫度、濕度標準。
我們只能從一些細節去判斷。從網友發布的視頻能看出,車內多名乘客滿臉大汗,一名工作人員上衣也已濕透;從通報的情形看,已經有女性旅客反映頭暈。而中暑、熱射病等會引發臟器衰竭、危及生命,已經是一種常識。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是一種不容小覷的健康風險,也足以讓乘客感到焦慮。
所以,該不該砸窗,也不妨多問問現場乘客的感受。這種詢問,也不只是字面意義的問,更應是尊重現場的判斷:在當時那種環境下,難不難受、要不要砸窗,更應當尊重的就是身處事發地乘客的意見,去理解他們的處境。
仔細看看通報也能發現,砸窗使用的是消防安全錘,這本身就是一個應對緊急情況的救援設施。這種設置本身也說明,緊急情況下是鼓勵人們想辦法自救的。至于對緊急情況的判斷,究竟是要求“嚴謹、細致、精確”,還是應當寬松一些,當預見到危險苗頭時即果斷出手,這其實是很值得討論的命題。
這起事件引發的討論,不只是站隊那么簡單,更應當導向應急措施的思路梳理。視頻中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破窗之后,迅速有一位工作人員擋住了這扇窗戶。客觀來說,他也在盡責,害怕破窗之后乘客跳車,引發其他風險。但如果當時思路可以變通一下,比如是否可以先打開車門,并提醒乘客不能下車?
我們都學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內核即是,為了生命,是需要變通和果斷的。這個啟示能不能更好地融入管理措施中去,相信也是這起事件背后人們的共同期待。
本期資深編輯 周玉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