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報記者 胡曉蓉
機器轟鳴,塔吊林立,焊花四濺……眼下正值交通項目建設的“黃金期”,全省各地重點交通運輸項目上,廣大建設者們鉚足干勁,搶抓時間,不斷刷新施工“進度條”,以奮力拼搏、追求卓越的姿態全力譜寫著動人的建設者之歌。
6月的陽光,帶著盛夏的熾熱灑向大地,而高黎貢山早晚卻仍舊涼風習習。當熹微的晨光與清脆的鳥鳴掠過中鐵隧道局集團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2號豎井駐地,白班的員工早已經完成了交接,投入到一天的生產中。
紅色的鐵質高塔矗立,底下罐籠不斷上下,人員進進出出;裝載機將一捆捆鋼筋與拱架從加工廠運到井口;地下深處,拌和站藏在暗處,像只不知疲倦的巨獸吞吐著混凝土;通風管道鼓足了心氣,奔向前方;施工人員頭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有的在綁扎鋼筋,有的在砌筑墻體,有的在安裝管線。地下640米的隧道深處,一群追光人與沉積千萬年的黑暗頑強搏斗。
中鐵隧道局集團大瑞鐵路工程2號豎井工區經理周坤朋每天將辦公室“搬”到工地,召開現場會議,總結前一天的工作情況,安排當天任務,同時強調安全注意事項。
為深入一線、強化現場管理,周坤朋從豎井出口起步,開啟“地毯式”排查:作業面施工規范、文明施工標準執行情況;井下抽排水系統運行、物料運輸流程管控等,不放過任何細節,全面檢查施工全流程各環節,確保現場管理嚴格達標、規范有序。正是這種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為項目平穩推進和工友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魏周明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電工,已經在中鐵隧道局集團工作了10多年,參與過一個又一個道路建設工程。
早上7點,地面的溫度只有11攝氏度,老魏走向罐籠,準備下井將隧道里面的關鍵線路、容易忽視的地方排查一遍,確?,F場的用電安全。
隨著開挖進度不斷向前,四個隧道施工面距離越來越遠,以前兩三個小時就能排查完的工作,現在需要一天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這也意味著魏周明今天沒有時間到井上吃飯,只能讓人送飯到下面,吃完以后繼續一天的工作。
傍晚,魏周明終于完成了一天的排查工作,夕陽遠遠銜在山頭,灑下的金光,好像要將他與夕陽融成一片。
“來到高黎貢山以后,很多節假日我都沒有陪伴過家人,但看著這條隧道在我們腳下不斷變長,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心里別提有多高興?!毙量嘁惶斓奈褐苊餍α恕?/p>
賈迎東是去年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也是中鐵隧道局集團建設公司見習生培養計劃里面的優秀人才,去年國慶節前被緊急調到大瑞鐵路建設一線。歷經半年,在師父的悉心教導下,賈迎東在這里迅速成長,已經初步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
作為一名技術員,賈迎東每天都要在施工現場來回奔波,指導施工,確保每一個細節都符合設計要求。
高黎貢山隧道2號豎井深達640米,施工管控無法像一般隧道有效、及時。因此,狠抓關鍵工序,就成了2號豎井工程管理的重點。而這正是賈迎東需要在現場嚴格把控的所在。
今年五一假日期間,一組開挖完成需要立拱架的仰拱,他在現場盯控和指導施工,保證每一榀拱架都符合標準。一邊看著現場工人施工,賈迎東一邊掏出了施工設計圖紙一一對照,這是師父帶他養成的習慣。哪怕再熟悉,也要對照圖紙方案進行施工?!氨WC每一個細節都不會出錯,我才能對得起日后將要路過這段隧道的每一名乘客。”師父所說的話,時時回蕩在賈迎東耳邊。
在現場盯控每一個關鍵工序,這意味著賈迎東需要在640米的隧道深處,忍著沉悶的環境,始終保持高度緊繃的狀態,堅守8個小時,不能有絲毫放松。
“我一參加工作就遇上了這么一個重大的項目,能參與這樣世界級難度的工程項目,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是挑戰更是磨礪?!辟Z迎東的話語中透露出對工作的熱愛。
地下640米深處,和賈迎東一樣的年輕建設者們奔波在各個工作面上。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與他們的身影交織成一幅繁忙而動人的畫面。
來源:云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