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八旗漢軍的組建時間是非常晚的,直至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才正式為漢軍立旗,但實際上從努爾哈赤起兵開始,以明軍降軍為主力的后金漢軍就是后金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從明末清初史料中找一些有關漢軍的記載。
清軍。
在正式立旗之前,后金漢軍雖然說以明朝降軍為主力,但是這一批降軍的來源也是很雜的,就比如最有名的三順王,孔有德和耿仲明在山東發動的叛亂被粉碎之后,其殘余部隊和家屬乘船逃往后金控制區,在路上又遭到了駐守旅順口的明總兵黃龍的截殺“守旅順口總兵官黃龍以船兵截戰,殺其副將李應元、田良祚”而成功抵達后金控制區并正式投降之后,二人的實力我們也可通過后金一方的記載窺見一斑“運畢,三貝勒以相見禮,設宴,宴來歸元帥、總兵官及其眾官兵,以馬二千余匹,給予官兵乘之,其船炮輜重,留于江岸,設兵看守,三貝勒攜歸附中口啟程”。
清軍。
可見后金一方提供了大約2000匹戰馬給孔、耿二人的部隊用于作戰,可見其可戰之騎兵最低有2000人。而后來投降的尚可喜人數更少“廣鹿島副將尚可喜,于十九日,往征長山島,俱已迎降。降者中有都司一員,男丁六百人,婦女幼童五百口,牛二百頭,馬五匹”尚可喜本人的廣鹿島“尚副將在廣鹿島之男丁一千五百人,婦女幼童二千口,牛三十頭,馬騾五匹”而后又有記載“正月二十八日夜渡海,二十九日登岸,距岸二里外立營。廣鹿、長山二島男丁共一千四百五名,婦女幼稚二千四百六十六人”也就是說尚可喜本人可用的兵力在理論上有1400人到1500人。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的軍力合計為3400人至3500人。
清軍。
孔有德后來在一封彈劾耿仲明的奏疏中是這樣說的“今非如在登州時,事可獨斷,臣焉能禁止?不唯有負汗養育之恩,且令歸附官兵皆違初心矣!今眾皆含恨,蜂擁而起,被迫逃遁者,已有數百。昔日,困守登州八月余,日辰糠粃,無一逃者。至此按口給糧贍養,反而遁走,其故何在?”這里孔有德說耿仲明“居心邪愚,侵漁官兵,吸人骨髓”那就是壓榨和其一起降清的原明軍官兵及其家屬,實際情況如何暫且不表,這里說是“按口給糧贍養”。
明清戰爭。
當然了,三順王的軍隊以及其家眷在后金(清)政權體系中其獨立性是比較強的,并不依附于某一滿洲貴族,后來的吳三桂也是如此,這種性質實際上就給后來南明滅亡之后,在南方的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女兒孔四貞的丈夫孫延齡、原孔有德部將馬雄、線國安這些割據勢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礎。而且在后來八旗漢軍立旗之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并未入八旗漢軍,一直到三藩之役后,這些藩王的殘部才逐漸被編入八旗漢軍。
明軍。
就像咱們在文首說的一樣,后金(清)政權手下的漢軍的組成是非常雜的,除了三王兵之外,還有大量的降兵降將,效忠于后金政權的明軍降將在薩爾滸之戰后兩年多就已經有上百人,不過這個時候這些將領的職位并不算太高,都是千總、把總、參將、游擊級別的,屬于原明軍體系之內的中下層軍官,隨著明朝的勢力在遼東的逐漸潰敗,降金的明軍將領越來越多,而同時落入后金政權控制的原遼東地區的漢族人口也越來越多。于是,后金政權擁有了龐大的漢軍,當然了這些漢軍在后金乃至于后來改國號前后的皇太極天聰、崇德年間其處境是非常糟糕的。
清軍。
清太宗實錄記載皇太極曾經“傳諭曰:而眾漢官所謂差役繁重??芍^直言無隱若非實不得已。豈肯迫切陳訴?然朕意亦不可隱而不言。當從公論之。朕意以為爾等苦累較前亦稍休息矣。初爾等俱分隸屬滿洲大臣,所有馬匹,爾等不得乘,而滿洲官乘之;所有牲畜,爾等不得用,滿洲官強與價而買之,凡官員病故其妻子皆給貝勒家為奴。既為滿官所屬,雖有腴田,不獲耕種,終歲勤劬,米谷仍不足食,每至鬻仆典衣以自給。是以爾等潛通明國,書信往來,幾蹈赤族之禍。自楊文朋被訐事覺以來,朕姑宥爾等之罪,將爾等拔出滿洲大臣之家,另編為一旗。從此爾等得乘所有之馬,得用所畜之牲,妻子得免為奴,擇腴地而耕之,米谷得以自給,當不似從前之典衣鬻仆矣。爾等以小事來訴,無不聽理,所控雖虛,亦不重處,是皆朕格外加恩”。
明軍。
皇太極在這里想表達什么,不在本文的論述范圍之內,只是從這里挑選一些有用的信息。第一,后金政權體系之內官吏有服各類差役徭役的義務,這一點從別的記載中可以得到印證“是日,游擊祝邦成,攻薊州陣亡后,因無兄弟子嗣,停止襲職。至是其妻 訴稱:我系寡婦,求免數丁差徭等語。吏部墨爾根戴青貝勒悉以奏聞于汗,以為功臣之妻,準免八丁差徭。并議定,嗣后,凡有功之人已故,而無子嗣兄弟承襲者,則照官職,免其丁之半,迨其妻故后,方令應差”當然了,這里說的徭役和差役究竟針對的是官員本人,還是其本家內的男丁,抑或是其管理之下的遼東漢民丁口以及前明降卒,我暫時不清楚。
明軍。
其二,在正式立旗之前,漢軍是從屬于滿洲八旗之內的“初爾等俱分隸屬滿洲大臣”這里和滿文老檔努爾哈赤時代的記載相符“倘漢人仍由漢官管束,則因其習而貪財誤國。今將河東漢人之男相數目全部點清,其分給諸申官員之人,可令諸申官員管之。凡不愿在漢官之下,而愿(意)來依附於諸申(指 女真人)者,聽任之”。
明軍。
其三就是漢兵漢將在滿洲八旗內部的待遇,這一點就不多說了,可以直接看之前引用的清太宗實錄原文。
當然,這些旗下的漢兵漢將理論上也是后金這個脫胎于遼東地區的軍事集團統治階級的一部分,是理論上的既得利益者。但同時,后金漢兵這個龐大的群體中還有一個部分人,那就是滿洲八旗各戶內的遼東漢民丁口,后金政權曾經從這部分人中抽調人力補充旗下漢兵的人數,后金天聰七年“七月初一日,汗(指皇太極)命滿洲各戶有漢人男丁者,每十人授甲一副,共一千五百八十戶,交付漢軍額真馬總兵官、石總兵官,分補舊甲喇之缺額者”這一部分人先按下不表。
明軍。
總結一下咱們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有關后金漢兵的歷史細節。首先,八旗之內的原明朝的漢兵漢將以及遼東的漢民為后金政權的統治者服兵役,這是按照男丁數量為標準的義務服役,滿文老檔的記載是這樣的“無論貧富,皆以男丁計數,每二十男丁抽一人從軍。遇有急事,則十人出一人服役。非急事,則百人出一人服役”理論上是二十人抽一兵,戰爭爆發時十人抽一兵,戰事平穩時百人出一兵,當然這是后金/清朝官方史料滿文老檔的說法,具體有沒有美化或者這個標準在實際中有沒有得到執行,那就不好說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是不存在所謂的軍餉的,軍餉這個概念只存在于募兵制之下。
關內明軍。
第二,后金一直到后來入關之前的清朝,其政權結構或者說是軍事結構是不能用中原王朝的通用標準來看的,這是一個血緣貴族以及軍事貴族的政權而并非是像明朝那樣的中央集權政權:天子高坐明堂,用流官統治各省份。后金政權是大大小小的血緣貴族掌握人口和土地然后向君主效忠,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明朝體系之下的武將也成為這個軍事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入關之后,這些人的統戰價值越來越高,所以也就從原先的仆從軍轉化為如同元朝初年那樣的漢軍世侯,當然這里的受益者僅限于漢軍將領本人以及其少數遼東舊兵。
第三,我們從現存的一些清初的史料記載以及八旗漢軍正式立旗的時間其實也就能看出,后金政權以及后來的清廷對漢軍的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