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初期的歷史長河中,愛新覺羅?多爾袞是一個熠熠生輝卻又飽受爭議的人物。他一生功勛卓著,為清朝的建立與發展立下不世之功,尤其是在擁立順治帝一事上,盡顯其深明大義與忠誠之心。然而,命運卻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最終被污蔑成千古罪人,其遭遇令人唏噓不已。
多爾袞出生于 1612 年 11 月 17 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生母為大妃烏喇那拉阿巴亥。因出身嫡出,多爾袞自幼便頗受重視。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后金的政治局勢風云變幻。天命五年,其母阿巴亥被人告發與大貝勒代善有親密關系,努爾哈赤宣布廢黜代善的太子名位,并借阿巴亥私竊皇帛的罪名將其 “離棄”,多爾袞與其三個孩子也開始了休棄生活。
好在天命十年,努爾哈赤召回阿巴亥,重新立其為大福晉。努爾哈赤還下諭讓多爾袞等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多爾袞以幼童年紀躋身其中,可見其不凡。并且,他與其弟多鐸各領鑲白旗十五牛錄,是除四大貝勒之外,領有牛錄最多的宗室成員,超過了德格類、濟爾哈朗、阿巴泰等人。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去世,其母阿巴亥被自縊而亡,年僅 15 歲的多爾袞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但他并未沉淪,而是在戰場上逐漸嶄露頭角。天聰二年,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出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他事先進行周密部署,提出明確速戰方針,使得多羅特部戰敗,八旗軍隊俘獲敵軍一萬三千余人,大勝凱旋。
皇太極賜予他 “墨爾根岱青”(蒙古語譯為:聰明的戰將)的稱號,并加封他為繼任固山貝勒 。天聰九年,他與貝勒岳托前往蒙古察哈爾部招降林丹汗遺留部眾。林丹汗的遺孀蘇泰和兒子額哲出城投降,并獻上代表皇權繼統合法權的玉璽。多爾袞將此印璽獻于皇太極,皇太極聞訊大喜,次年改國號為清,改年號為崇德,改族名為滿洲 。
在與明軍的對戰中,多爾袞同樣表現出色。天聰三年,他跟隨皇太極攻打明朝,由龍井關入明境,與三貝勒莽古爾泰攻打汗兒莊,大敗明軍,收降明朝守將。同年十一月,驅兵攻打通州,渡河抓捕哨兵,攻打北京城,在北京城廣渠門外連續作戰,擊敗袁崇煥和祖大壽的援軍。
十二月,又擊敗明山海關的援軍。天聰四年,再度隨同莽古爾泰出兵攻打明朝,攻破明軍大營。天聰五年,跟隨皇太極攻明于遼西,參與大凌河之戰,親自沖鋒陷陣,直抵大凌河城下,大敗明軍。
崇德三年,多爾袞被授 “奉命大將軍”,統率大軍破墻子嶺而入,于巨鹿大敗明軍,明統帥盧象升戰死。之后兵分兩路,攻打山東、山西,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降六座,敗敵十七陣,俘獲人畜二十五萬七千多,活捉明朝一親王、一郡王,殺五郡王,給明朝以沉重打擊。
崇德七年,攻下松山,俘獲明朝統帥洪承疇,攻克錦州,松錦之戰后,明朝關外只剩寧遠孤城,清軍入關已成定局。
崇德元年,皇太極對朝鮮發動 “丙子之役”,多爾袞帶領的清軍勢如破竹。與其他貝勒所帶領軍隊的殘暴不同,多爾袞所轄之軍隊 “舉動在滿洲中獨為溫雅得體”。
攻占江華島朝鮮王駐地后,他嚴束部眾,保護朝鮮王李倧及其臣子,送還朝鮮王室一部分被擄人口。崇德二年,清、朝兩國締結 “三田渡盟約”,正式確立清、朝兩國的宗藩體制。
天聰十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大封諸王貝勒,多爾袞因戰功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列六王之第三位,當時他年僅二十四歲。七月,皇太極仿照明朝設立六部管理國家,取消四大貝勒共掌國政制度,架空八旗議政王大臣會議,由多爾袞負責掌管吏部。
多爾袞先后提攜希福、范文程、鮑承先、剛林等文臣升遷,建立脫離王爵集團的國家管理集團,同時建議皇太極對國家官員系統進行全面改革,并確定了八衙官制,對加強清朝前期的中央集權起到重大作用。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突如其來。崇德八年八月九日亥時,皇太極驟然逝世于沈陽清寧宮,由于死得突然,未對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生前也并未冊立嗣子,皇位繼承問題頓時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此時,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兩大政治集團 —— 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之弟睿親王多爾袞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朝中兩黃旗的大臣皆希望由皇太極的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豪格居長子地位,屢立戰功,已封肅親王,且才能出眾,掌戶部事,實力強勁,朝中上下皆認為豪格是皇位的不二人選,兩黃旗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等密謀良久,決定議立豪格,并找到貝勒濟爾哈朗謀求支持。
同時,多爾袞、多鐸兩兄弟所率領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勢力,極力反對豪格即位,從屬兩白旗的貝勒阿濟格和多鐸找到多爾袞,表示支持他即位。
局勢劍拔弩張,圖爾格下令其親兵弓上弦、刀出鞘,護住家門,以防多爾袞偷襲。崇德九年八月十四日,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會討論皇位繼承問題,兩黃旗眾大臣一方面派人包圍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劍柄闖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為帝,被多爾袞以 “不合規矩” 喝退。
之后,阿濟格和多鐸趕來勸說多爾袞即位,但多爾袞觀察形勢,沒有立即答應,多鐸轉而推薦代善為候選人,代善以 “年老體衰” 為由推脫力辭,表達自己中立立場,豪格恐即位機會消逝,以退席相威脅,兩黃旗大臣也紛紛表示如若不立皇子,他們將跟隨先皇而去。
代善見有火拼之勢,連忙退出,阿濟格也隨即而去。多爾袞見此情形,迅速提出主張:雙方皆退一步,立皇太極幼子福臨為帝,其與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左右輔政,待其年長后歸政。這個妥協方案最終被各方所接受。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年僅 6 歲的福臨在諸王貝勒、文武大臣的跪迎之下,登上盛京篤恭殿的鹿角寶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順治,由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共同輔政。
多爾袞開始走向權力的頂峰,他的統治集團處理反對順治帝即位新格局的艾度禮、碩讬、阿達禮、豪格及其下屬,穩固新王朝的統治,在客觀上避免八旗內亂,保存清軍內部實力,維護上層統治集團的基本利益走向。
順治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而亡。多爾袞接受范文程的建議,“急聚兵馬而行”,帶領清軍入關,問鼎中原,開啟了清朝統治中原的新篇章。此后,多爾袞的權勢日益增長,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然而,權力的膨脹也為他埋下了禍根。
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爾袞在圍獵中墜馬身亡,時年三十九歲。他死后,起初被詔追尊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
但僅僅兩個月后,順治八年二月,順治帝發現多爾袞生前謀篡大位之罪,詔削爵位,撤享太廟,并罷孝烈武皇后謚號廟享,逐出宗室,財產入官籍,并掘其墓鞭尸。多爾袞從高高在上的攝政王,瞬間淪為千夫所指的罪人。
但多爾袞真的有謀篡大位之心嗎?從他擁立順治帝的過程來看,在當時復雜的政治局勢下,他完全有機會強行奪取皇位,但他卻選擇了折中的方案,擁立年幼的順治帝,避免了八旗內部的一場血腥爭斗。
在攝政期間,他雖然大權在握,但也一直致力于清朝的發展,帶領清軍入關,統一中原,完善國家制度,為清朝的穩固統治奠定了堅實基礎。
那么,多爾袞為何會被污蔑成千古罪人呢?一方面,他在攝政期間權力過大,引起了部分滿洲貴族的不滿和嫉妒,這些人在他死后趁機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另一方面,順治帝親政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也需要對曾經權勢滔天的多爾袞進行打壓,以消除其在朝中的影響力。
而孝莊太后在其中或許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畢竟她需要幫助順治帝樹立權威,穩定統治。但無論如何,多爾袞對清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的忠心和功績不應被歷史的塵埃所掩蓋。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復宗籍,還爵。此時,距離多爾袞含冤而死已經過去了 128 年。歷史的真相終于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浮出水面,多爾袞的功績也得到了應有的認可。但那曾經加諸在他身上的污蔑與冤屈,卻成為了歷史長河中一段令人感慨的故事。
攝政王多爾袞,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忠心,為清朝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卻在死后遭受不白之冤,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也令人對歷史的復雜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