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29字 | 預計閱讀時6分鐘
移民,這個詞在澳大利亞既熟悉又敏感。它藏在總理預算演講的字縫里,也出現在公立醫院門口的排隊隊伍中;它是城市喧囂中的一張張新面孔,也是郊區房價標牌背后的無聲推力。
2025年7月,隨著技術移民改革正式落地,關于“移民是福是禍”的爭論,再次來到舞臺中央。
這一次,也許我們更該換一種方式去談論它。
1
別人都在踩剎車,澳洲卻還在加油
不妨從全球趨勢看起。
2025年6月,《經濟學人》刊發了一篇題為《Can’t live with them…》的深度報道,罕見地批評了歐美主要國家近年來大幅削減移民帶來的負面后果。
文章中指出,2024年英國凈移民人數從前一年的86萬人驟減至43.1萬人;加拿大也從42萬人跌至6萬人;美國移民年化數值從400萬人腰斬至60萬人;新西蘭凈移民更是比峰值下跌了80%。
這種收緊趨勢被政治家們包裝為“替本地人爭機會”、“控制生活成本”,但實際效果卻打了他們的臉。
《經濟學人》援引多個國家的數據,指出就業率并未顯著回升,工資增長依舊疲弱。
例如,加拿大的失業率已比谷底高出兩個百分點;美國雖然裁減了百萬移民,但2025年3月工資增速仍在4.6%左右,與高移民時期相仿。而在住房市場,隨著移民下降,租金卻僅微幅回落,并未出現期待中的暴跌。
也就是說,削減移民后,不僅沒有帶來期待中的“工作回流、本地人受益”,反而加劇了勞動力緊張、政府財政壓力、產業服務能力下降等問題。
最直接的表現是:越來越多企業難以招聘低端勞工,也招不到高技能技術工人。
移民不是洪水猛獸,甚至在多數情況下,是經濟機器的潤滑劑、人口結構老化的補丁、公共財政的現金牛。歐美國家收緊移民之后的“政策賬本”,從某種程度上已經交出了答案。
數據幾乎用事實回答了這個問題:移民少了,生活未必更好。
反而,很多國家發現,一刀切砍掉移民帶來的,是勞動力緊張、財政萎縮和產業鏈失衡。移民,是機器的潤滑劑,而不是它出問題的原因。
但澳大利亞卻是個例外。
根據MacroBusiness 2025年7月的評論數據,截至2024年12月,澳洲年凈移民仍高達340,750人,比疫情前增加了37.6%。即使到2025年4月,該數值也仍保持在高位。
這意味著,在大多數西方國家紛紛“踩剎車”之際,澳大利亞仍在“油門到底”。
為什么?
一句話:“靠移民續命”。
他們納稅,托起了預算盈余;他們消費,撐住了服務業;他們填補崗位,讓醫院、農場、餐廳維持運轉。
可真正的問題是——這種“續命”,是健康的嗎?
2
澳洲的例外與隱憂:高移民的“虛胖”現象
宏觀上,GDP增長了,預算盈余了,政客笑了。
聯邦稅收因納稅人增加而大幅超預期;
總體GDP增長平穩,政府預算寬松;
服務業(教育、醫療、零售)依賴移民的用工需求被有效保障。
可微觀上呢?
人均GDP連續9個季度負增長;
工資增幅追不上物價與租金;
公立資源被壓縮,普通人感受到的,是“卷”與“擠”。
在這種背景下,高移民政策并未帶來全民共享的增長紅利,反而導致部分中下階層感受到更強烈的資源擠壓和階層固化。這是一種“虛胖式繁榮”。
更扎眼的是住房。
研究員Matt Grudnoff的數據給出反直覺的事實:過去十年,澳洲住宅數量增長比人口更快(19% vs 16%),照理說房價應當趨穩,但實際卻上漲了70%。
而在疫情封國、移民銳減的2020–2021年,房價不跌反漲,18個月內大漲20%。
這說明什么?
移民不是房價的罪魁,稅制設計才是。
負扣稅、資本利得稅折扣,讓房產從居住品變為炒作資產。移民不過成了替罪羊。
3
我們真正缺的,不是人頭,而是合適的人
《澳大利亞人報》評論員Adam Creighton就直指問題核心:
我們天天說缺工,但真正來幫我們蓋房子、修路、鋪電纜的人,在哪兒?
數據顯示,在持有技術簽證的20多萬人中,只有約3%來自建筑等緊缺行業,十年來從未突破3.4%。
是我們不讓他們來,還是政策壓根沒給他們開門?
與此同時,一些移民雖能進入澳洲,卻因語言不通、技能錯配,難以融入,收入低、貢獻有限,反倒加劇了融合壓力。
這不是移民的問題,而是系統的問題。
4
移民,不只是數字,而是每個人的日常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移民是增長引擎、稅收來源;
但對普通人而言,移民帶來的,是更長的看病等待時間、更緊張的學區名額、更擁堵的通勤路線。
移民政策不只是人口戰略,更是生活戰略。
它的成敗,最終都要反映在:一個家庭有沒有更容易買到房、一個年輕人找工作有沒有機會、一個新居民是否真正被接納。
5
自由黨的“語調轉向”,是一種遲到的覺醒
政治上,移民議題也正在被重新書寫。
2025年6月,自由黨影子移民部長Paul Scarr公開表示,要結束達頓時代“反移民”的強硬語言,改用“同理心”與“貢獻論”重新定義移民。
他承認,過去兩屆大選,自由黨在華人、印度裔等多元文化社群的選票大幅流失,而這其實是個“深刻的悲劇”。
因為這些社群價值觀并不“左”:他們重視家庭、推崇努力、崇尚自由。按理說應是保守黨的自然票倉。
但為什么選民不信你?一句民調專家的話最真實:“他們覺得你們不喜歡我們。”
政治語言的改變,也許不能立刻挽回信任,但至少說明:政客開始意識到,移民,是人,而不是數字。
6
真正的難題不是“多還是少”,
而是“誰來、來干嘛”
移民政策真正的難題,從來不是“開放”還是“限制”,而是“精準”——
· 缺哪類工人就開放哪類簽證,不能一鍋端;
· 倡導技術優先、鼓勵偏遠地區定居,而不是集中在悉墨;
· 建立更清晰的路徑,讓真正想留下并愿意融入的人,有機會被接納。
“精細化、結構化、長期化”應是未來移民政策的主線。
7
寫在最后:移民,是選擇共建未來,
還是共生焦慮?
移民,不該是投機的數字游戲,也不該成為甩鍋的替罪工具。
它既關乎國家格局,也關乎每一位居民的生活質量。
一個真正成熟的社會,應該能在包容與選擇之間找到平衡:既不畏懼融合的挑戰,也不回避結構的調整。
澳大利亞不是美國,也不是加拿大,有著不同的歷史、地理、人口與資源。我們不能照抄別國路線,也不能沉迷于“增長幻覺”。
下一步,或許不是問“我們還要不要移民”,而是該問:
誰來?來做什么?留下什么?我們準備好了嗎?
*本文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06
07-2025
05
07-2025
04
07-2025
▼Pepperstone線下講座,即刻報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