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真順廣大”總兵王燝在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的七月末發出了一份塘報,塘報的內容是有關大順軍在河北地區的動向的,大順軍發來的“令牌”上面稱“權將軍劉”準備親自率領十萬大順精兵從磁州、彰德一帶攻取大名府,大名府城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北邯鄲大名縣一帶。
明代玉器(天津博物館收藏)
七月初九日,所謂的“西來郭都督”從涉縣起身,傍晚在冶陶鎮駐扎,九月初十到達武安縣。
七月初九日,清軍哨騎探得潞安府有大順軍三萬,涉縣一萬,武安縣城有五千。當然這份塘報有些地方那是相當扯的,就比如清軍哨兵所得到的大順軍的進兵人數,比如進攻固關(在今天的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的有三十萬人;進攻居庸關、宣府、大同的有三十萬;進攻彰德、順德的有二十萬。這里說一下上面所謂的“真順廣大”總兵是個什么官,所謂的“真順廣大”指的是明朝北直隸地區的府一級行政區: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咱們可以看一看地圖,這四個府對于北京地區(順天府)的重要性。
明朝末年的武將。
雖然說上文所引用的清方史料中哨騎所匯報的大順軍人數相當離譜,但我們還是可以根據這些記錄來判斷一下順軍可能的攻擊方向:自宣府大同往居庸關一路,這一路實際上走的是1644年李自成東征滅亡崇禎朝廷走的老路線;進攻彰德府和順德府,這個不用多說了;進攻固關,這個很明顯是準備威脅真定府地區。
青銅火器。
王燝的塘報里面還給出了一些大順軍調動的數字,這些數字看起來就更合理一些,比如七月初十清軍哨兵在武安縣城探得大順軍800名,由一個李姓將帥和一個姓白的總兵官帶領;涉縣縣城則有郭元帥和劉都督帶軍兵1000名;初九日和初十日又有250名大順軍被派到了距離順德府70里的臨洺關,臨洺關在今天的邯鄲一帶。
《平番得勝圖》中的明軍騎兵。
(幾十年之后明軍騎兵盔甲的結構總體上似乎沒什么太大變化)
但是清廷保定巡撫邱茂華在八月初九日啟本說,在這一年的七月三十日,有大約100多名大順軍騎兵到平定州西關,見到此處有真定方面的清軍防守,于是就撤走了。而根據被分別派出的清軍哨探小隊的報告,在榆茨、壽陽、太原三地,所探得在榆次壽陽等地集結的大順軍實際上不過2000余人,而且居然還“散漫甚多”。而實際上在這個時間段王燝部清軍的少得可憐的傷亡還是其防區之內的所謂的“西山土寇”打出來的:王燝派遣自己的中軍官嚴文岳率兵1800名進攻自稱武昌王的李茂根和其將軍吳興,結果是自稱武昌王的李茂根和其所任命的將軍吳興二人全部陣亡,按照清軍所報此戰清軍殺死上千人,招撫了上萬名土寇,并且將其解散,自身只陣亡士兵五人、重傷家丁十二人,總計損失十七人。
明軍騎兵。
再后來,王燝部又消滅了一大批所謂的流寇,如清世祖實錄記載“鎮守真順廣大署總兵官王燝啟言:流寇偽將王鼎鉉占據內黃縣城,勾結土寇蘇自興等各稱總督大元帥并聯山東河南賊寇,勢將燎原,臣隨會同道臣邱茂華提兵南下至隆平,擒獲巨寇劉致和等,至鉅鹿擒獲擅立天定年號偽總兵劉守分等,俱已伏法,所過之地目擊廬舍焚毀,遺民無幾,臣按兵三日,宣諭招撫,仍分遣將士直抵諸巢,殺獲甚眾。下兵部知之”這是清世祖實錄的記載,這里多嘴說幾句話:咱們總能看到一些明清時代各級官員甚至是武將,在戰爭結束之后招撫逃散民眾的記錄。也就是說哪怕是此時的清朝皇帝或者說清朝統治階層,肯定也是不會希望民眾流離失所,四處逃散的,因為這樣的話誰來進行農業以及手工業生產呢?不生產的話,哪來的糧食和錢財呢?
清朝綠營兵。
而能進行穩定的農業或者手工業生產的生活,恰恰又符合民眾的根本利益,所以說這才是后來南明政權的一大致命問題,除了一些類似于云南、貴州還有四川的部分地區的各府縣能夠進行相對正常的農業生產以及生活,當然了鄭成功控制之下的諸如廈門、銅山這樣的地區也能有相對穩定的生活,廣西、湖南、四川的北部和中部這些明清戰爭中重要的拉鋸戰的戰場就沒那么幸運了。
清軍騎兵。
而相對強勢的清朝一旦在當地開始試圖組織正常的農業生產生活,那就有穩定統治的可能性,這對南明政權是極其不利的,所以說這就是洪承疇一類降清官員在南明滅亡的過程中能夠發揮極大作用的原因,因為這些人真的在試圖按照原先明朝的方式重新穩定社會。
明朝中期的南方步兵。
好,咱們把視角轉回1644年大順和清王朝的華北的戰局,應該說在這一年的七八月份,李自成在河北西部以及山西北部的部署是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給人一種要反攻的感覺,但是活動最頻繁的只是小股部隊,清軍甚至有精力開始陸續剿滅控制區之內的所謂的土寇,穩定當地的社會秩序。
清軍火器手。
到九月份,清廷命令阿濟格率領滿洲八旗軍從山西北部進軍,各地的明朝降軍積極配合其對大順政權的軍事行動,直至這一年的十月初,清軍拿下了太原,負責守衛太原的原明朝降將陳永福力戰不敵,不得已退出太原,在逃跑的路上還遭到了降清明軍的伏擊,被殲滅者超過1000人。
明代的玉器。
咱們再看清世祖實錄中1644年5月到7月的一些有關山西地方明朝軍隊官員形勢的記載:
“己酉,宣府巡撫李鑒捕斬偽權將軍黃應選、偽防御使李允桂等十五人以祭明崇禎帝,并上安撫機宜,攝政和碩睿親王,令鑒加意招集防守”
兩錠白銀。
“應襲恭順侯吳惟華請招撫宣大山西自效,攝政和碩睿親王許之”
“壬戌,大同總兵官姜鑲啟言,臣世受明恩,誓滅流賊,以圖恢復,近者殺賊首柯天相等撫定大同等處,恐無主生亂,因以臣境內棗強王續先帝之祀”
清軍盔甲。
除了這些就是一些任命原先地方官繼續擔任原官職的記載。所以說不得不得出一個悲催的結論,那就是永昌皇帝李自成在北直隸地區潰敗之后,直到這一年的九月,清軍開始進攻山西中部并且成功奪取太原,他都一直沒什么動靜,直到太原戰役結束之后,大順軍才開始在河南地區逐步反攻,并且打了一場懷慶戰役,殲滅降清明軍近3000人。
清軍盔甲。
實際上就在清軍攻取太原的前一個月,山西總兵高勛在九月初九日的揭帖中對山西當地的形勢是這樣說的“該臣看得,鎮屬寧化、靜樂、偏關老營、保德、河曲等處,悉皆為死賊出沒盤踞之區,故各處紛紛來求發兵之請。臣查得寧城兵止二千員名,馬騾盔甲全無,臣蒿目束手,有何術以應各路之請”這里所謂的“皆為死賊(大順軍)出沒盤踞之區”看著很多對不對,但實際上也是毫無目的地四處攻打,甚至于四處洗劫鄉村和城鎮,等到清軍攻打太原的時候,這些四處出沒的大順軍小股部隊也就沒啥意義了。
明長城守軍。
而實際上到了這一年的十二月份李自成才做出了一些有意義的事,宣大總督吳孳昌在啟本中說“本年十二月初三日,據絳州報稱,本月初二日,絳州、稷山接壤地方,離城十余里,炮聲不絕,灰塵蔽天。本州即差內丁孫喜元等八名并衛游擊兵丁前往偵探,窺見前哨馬賊約有千余,沿途搶殺。本州親領內丁同衛游擊防兵追趕二十余里,因見賊老營眾多,難以輕敵,本州即回。雖晝夜嚴守城池,奈百姓前遭賊虐,逃避四鄉,城中空虛,深為可慮。且先本州塘馬于河津地面,拿獲河南奸細六名,口稱闖賊現在陜西韓城,欲催兵渡河,復攻山西”大順軍細作被俘虜之后,交代的信息是李自成本人在這個時間點(1644年年末)是在陜西的韓城,準備催兵再次渡過黃河攻取山西,而絳州、稷山也可見大順軍大隊人馬。
明長城守軍。
這有點反攻山西的樣子了,不過此時距離大順軍拿下北京,攻滅崇禎朝廷已經過了快8個月了。
明代玉器。
也就是一個多月之后清軍就開始了對李自成剩余控制區的全面進攻。又過了三個多月,已經喪失華北的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陣亡,幾十萬大順軍將士和家屬要么投奔南明政權,很多將領成為了后來的南明軍閥,要么接受了清廷的改編,有的被解散,有少部分精銳則成為了清朝地方綠旗漢軍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