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三年,蘇州城最熱鬧的觀前街上新開了家"醉仙樓"。掌柜的姓蘇,單名一個"誠"字,原是揚州富春茶社的二灶師傅,因手藝精湛被東家重金挖來蘇州。
這日晌午,醉仙樓剛開門迎客,跑堂的小六子就慌慌張張沖進后廚:"蘇師傅,不好了!縣太爺的轎子往咱們這兒來了!"
正在切火腿的蘇誠手腕一抖,刀鋒差點劃破手指。自打新任吳縣縣令鄭明遠到任,蘇州城的廚子們就沒過過安生日子。這位鄭大人有個怪癖——嗜吃如命。據說他赴任時行李里光各式炊具就裝了三大箱,更別說那些從京城帶來的珍貴食材了。
"慌什么?咱們開門做生意,來者都是客。"蘇誠把菜刀往砧板上一剁,轉頭吩咐幫廚:"把昨兒熬的高湯再濾一遍,蒸籠里的八寶鴨該翻面了。"
話音未落,門外傳來一陣騷動。但見四個衙役開道,一頂藍呢官轎穩穩停在店門口。轎簾一掀,走下來個四十出頭的精瘦男子,身著靛青綢衫,腰間玉佩叮當作響。
"這就是新來的鄭大人?"躲在簾子后偷看的小六子嘀咕,"怎么瘦得跟竹竿似的,不像個吃貨啊..."
蘇誠瞪了徒弟一眼,整了整衣襟迎出去。剛走到天井,就聽見堂屋里傳來尖細的嗓音:"這道松鼠桂魚火候過了三息,糖醋汁里少了一錢鎮江香醋——把你們大師傅叫來!"
只見鄭縣令正用銀筷尖挑剔地戳著盤中魚,對面站著滿頭大汗的德興樓張師傅。蘇誠心頭一緊,這張師傅的手藝在蘇州城可是數一數二的。
"大人明鑒。"張師傅作揖的手都在發抖,"實在是今晨江魚..."
"借口!"鄭縣令"啪"地摔了筷子,"上月你在得月樓也是這套說辭。來人,把他那'蘇州第一刀'的招牌給我摘了!"
蘇誠眼見衙役要動手,趕緊上前深施一禮:"草民醉仙樓蘇誠,請鄭大人賞臉嘗嘗小店粗茶淡飯。"
鄭縣令三角眼一瞇,忽然笑了:"早聽說醉仙樓的八寶葫蘆鴨別具一格。今日若能讓本官滿意..."說著瞥了眼面如土色的張師傅,"他那招牌就暫且留著。"
后廚里,蘇誠的徒弟們急得團團轉。大師兄阿福直搓手:"師傅,聽說這鄭大人舌頭比銀針還毒,上個月把松鶴樓李師傅逼得當眾摔了鍋鏟..."
"慌什么?"蘇誠系上圍裙,從梁上取下風干的火腿,"做菜如做人,心正味道才正。"
兩個時辰后,鄭縣令盯著眼前金黃油亮的葫蘆鴨,銀刀輕輕一劃——鴨肚里竟滾出八種餡料,香氣轟然炸開,滿座食客都伸長了脖子。
"好一個'八寶藏乾坤'!"鄭縣令夾起一筷鴨肉,蘸了蘸盤中琥珀色的醬汁。只見他閉目細嚼,忽然眉頭一跳,睜眼時竟有淚光閃動:"這醬汁里...可是加了三十年陳的紹興花雕?"
蘇誠心頭一震。那壇酒是他師父臨終所贈,埋在桂花樹下整整二十八年,連他妻子都不知道藏在哪。
自那日后,鄭縣令成了醉仙樓常客。每月初一十五必要來品評新菜,稍不合意就當眾訓斥。蘇州廚行私下都罵他是"饕餮官",可礙于權勢,誰也不敢吱聲。
轉眼到了重陽節。鄭縣令在醉仙樓設宴,席間突然擲杯于地:"蘇師傅,都說你是蘇州廚行翹楚。本官與你打個賭——若你能做道讓我嘗不出食材的菜,從今往后絕不再刁難蘇州廚行;若不能..."
他陰笑著指了指門楣上"醉仙樓"的金字招牌。
樓里霎時鴉雀無聲。幫廚的小徒弟嚇得打翻了鹽罐,被大師兄狠狠擰了把耳朵。蘇誠望了眼門外圍觀的同行們,那些被鄭縣令羞辱過的老師傅們都在偷偷抹眼淚。
"大人說話算話?"
"君子一言!"
"好。"蘇誠解下圍裙擦了擦手,"三日后,請大人獨自前來品鑒。"
重陽過后的第三天,恰逢寒露。鄭縣令如約而至,身后卻跟著十來個抬箱子的衙役。蘇誠剛要開口,就聽鄭縣令道:"這些都是本官珍藏的食材,免得你說我刁難。"
箱子一開,滿堂嘩然。有長白山的人參、洞庭的銀魚、西域的番紅花...最稀罕的是條三尺長的黃河鯉魚,據說沿途用冰鎮著,跑了八百里加急送來的。
蘇誠卻看都不看那些珍饈,只從懷里掏出個粗布包袱:"草民就用這個。"
眾人抻脖子一看,竟是塊發黃的粗面餅子!鄭縣令臉一沉:"蘇師傅莫要戲弄本官!"
"大人稍安勿躁。"蘇誠轉向幫廚,"生火,蒸籠墊上松針。"
只見他將面餅掰碎入碗,澆了勺清湯,撒上不知名的野草碎末。上籠蒸制時,整個后廚漸漸彌漫起奇特的香氣——似竹非竹,似藥非藥,倒像是...雨后的青石板路?
蒸足一個時辰,蘇誠親自捧出白瓷盤。盤中食物晶瑩如玉,襯著碧綠的松針,倒真像塊無暇美玉。
鄭縣令狐疑地嘗了一口,突然僵住了。他又連吃三口,銀筷"當啷"掉在桌上:"這...這不可能..."
"大人嘗出是何物了?"
鄭縣令漲紅了臉,突然掀翻桌子:"妖術!定是用了迷藥!"衙役們一擁而上,卻見蘇誠不慌不忙從灶臺掏出一把灰撲撲的土疙瘩。
"不過是大人老家大名府的苦井鹽,配上太行山的野蕎麥。"蘇誠將土疙瘩掰開,里面露出晶瑩的鹽粒,"三年前大人初到蘇州那晚,曾在碼頭面攤提起'最念家鄉井水點豆腐的滋味'..."
鄭縣令如遭雷擊。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離鄉赴考時,母親塞進行李的正是這種粗糧餅。那年冬天饑寒交迫,全靠懷里半塊餅子熬過鄉試...
"還有這野薄荷。"蘇誠指著盤中翠綠的碎末,"大人每次審案都要嚼幾片提神。后衙花盆里種的,怕是比藥鋪的還齊全。"
鄭縣令踉蹌后退兩步,竟對著蘇誠長揖到地:"先生大才...本官...我..."
自那日后,鄭縣令再沒刁難過任何廚師。倒是在醉仙樓后院辟了間靜室,常與蘇誠品茗論菜。后來有人看見他親自挽袖子幫蘇誠腌醬菜,還聽得二人互稱"饕餮官"和"老狐貍",成了蘇州城一樁奇談。
至于那日的神秘菜肴,蘇誠至死都沒透露全部配方。只聽說鄭縣令后來給這道菜取名"白玉思鄉糕",寫進了他編撰的《吳門食單》。而那塊引發賭約的粗糧餅,據說是鄭縣令派人八百里加急從老家送來的——他母親墳前供了整十年的那一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